2019年9月30日,教育部学前教育学系李召存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中的文化回应性问题研究”在中山北路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51会议室举行开题沙龙。教育学部开放学院李宝敏副教授、学前教育学系李琳博士、季云飞博士、张莉博士以及相关硕士研究生同学参加了本次开题沙龙。
本次开题沙龙研讨会由李召存副教授主持,他依次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课题的核心概念、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李召存副教授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将幼有所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提出,“入好园”正成为人民群众新的期待,而“好的学前教育实践”的评判标准深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亟待从文化的视角展开深入探讨。
李宝敏教授首先对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予以肯定,她指出文化是一个大问题,是非常值得去探讨和研究的,同时她也指出如何将教育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结合的问题,引起了在座教师对本课题中所采用的问卷调查法如何考察文化的讨论。李召存副教授对此回应,指出问卷调查法是在回应相关利益者对学前教育的价值诉求和文化观念的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在这部分中将通过问卷调查法,引入社会分层视角,考察包括家长在内的不同社会阶层的相关利益者对学前教育的价值诉求和文化观念,并探讨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对这些价值诉求和文化观念的回应方式。季云飞博士进而提出制度倡导文化和家长理念的碰撞,并指出这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对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看法,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则可以归为社会文化对不同主体的影响。她还指出具体到我国的社会文化,可能是古代专制制度和家国天下的文化影响下的权责分配在幼儿园管理文化中的体现。李琳博士也指出,每个幼儿园中的管理文化都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对调查幼儿园的管理文化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其次,参会教师对如何落实教育质量评价中的文化回应性问题进行讨论。季云飞博士指出应明确本课题中的文化回应性指的是内容还是质量评价本身,以及应如何进行建构的问题。李召存副教授指出这是对质量话语的落实。李琳老师则进一步指出质量话语的落实可以从独立性、安全性和敏感性展开,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
最后,李宝敏教授指出,在本课题中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对其做出好坏的评判,还是在于引导相关主体的共同建构,如果目的是后者的话,是否可以使用行动研究法来进行研究,这样获取的数据更有现实意义,这一想法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此次开题沙龙,对进一步拓展课题研究思路,对如何更有效更切实的展开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提供宝贵的建议,为后继研究步骤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