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2日晚上七点,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94场于法商北楼225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荣幸邀请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的张西平教授作题为“文明互鉴——探索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意义”的学术报告。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龚咏梅老师主持,中国近代史学者、山东大学儒学创新中心访问讲座教授汪荣祖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博研究生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共同聆听了此次讲座。
张西平教授首先介绍了梁启超先生当年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历史阶段划分,并指出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一直存在,尽管中国地缘有一定的封闭性,但是与中国交流一直存在,并由此激起了我们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两者关系的思考。
在这次讲座中,张西平教授从四大发明对中世纪的影响、马可波罗游记的文化影响、耶稣会士来华与西学东渐、十八世纪中国热和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五个方面,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文明互鉴的历程及中华文明的世界性意义。
张西平教授指出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为西方文化传播提供了条件,例如西方的文艺复兴直接起源于意大利人对希腊手稿的抄写,火器则使冷兵器时代结束等。张西平教授认为:马可波罗仍是汉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着重分析了《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指出《马可波罗游记》拓宽了欧洲人的世界观念,激发了欧洲的世俗观念,满足了意大利人对世俗生活的渴望,对财富的迷恋,对爱情的追求,并催生了近代的地理大发现。
在讲解耶稣会来华与西学东渐时,张西平教授认为礼仪之争是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关系中最重大的事件,对中国来说从此逐渐关上了与世界联系的大门,对西方打开了一扇东方文明的大门,推动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中国文化开始在欧洲广泛的传播。张西平教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大帝国史》、《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伏尔泰的《风俗论》、耶稣会士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等西方著作。张西平教授还以建筑、瓷器、茶叶等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十八世纪欧洲出现的中国热,并讲述了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最后,张西平教授总结到:我们应该破除西方文化自我成圣论,人类历史是一个文明互鉴的历史,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同时还认为中国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文化意义。张西平教授也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的期盼,希望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一代的学生能够认真钻研学问、主动肩负使命,去进一步接触和研究马克思未被发表的第一手资料。
讲座结束后,现场的同学向张西平教授请教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些相关问题,张西平教授耐心细致地对同学们的疑问进行解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龚咏梅老师在总结点评中指出,张西平教授的学术讲座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鉴方面的丰富知识,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领略到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发展脉络。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应该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汪荣祖教授、张西平教授的精彩学术报告为我们树立了如何做好学问的典范,同学们从两次报告中都能体会到两位学者渊博的学识、宏阔的学术视野。大家一定要向两位先生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作为崛起的世界大国的成员,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应当加强学习,具有世界眼光,做有文化的中国人,能担当起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使命。
来源:文/刘东鑫 图/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