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级百场学术讲座:胡成教授谈“重新理解二十世纪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9-09-26浏览次数:202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成于2019923日下午2点在人文楼5303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师生做了一场“重新理解二十世纪的历史”的校级百场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系王燕老师主持。

      胡成教授一向坚持实证研究,以扎实的史料和档案梳理见长,但这次讲座胡教授却转变思路,从一个更加宏阔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来重新理解、反思二十世纪的历史。他指出,二十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就像霍布斯鲍姆所说这是一个“极端年代”,伯林则说这“是西方史上最糟糕的一个世纪”,而雅斯贝尔斯更将之称为“进步”和“毁灭”。胡教授以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对十九世纪的美好回忆和他在二战结束之前的自杀为例,说明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十九世纪的希望和二十世纪的杀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了反思二十世纪带来给人类带来的绝望和痛苦,胡教授指出,可以从“领土”、“国家”、“人民”这三个根本性的概念来重审二十世纪。“领土”这一概念得益于美国学者查尔斯·迈尔(Charles Maier)在2000年发表于《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上的文章《置二十世纪于历史:对现代的另一种叙述》(Consign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 History: Alternative Narrative for the Modern Era)。文中,查尔斯·迈尔提出了从“领土”(territory)去思考现代世界的看法。在他看来,“领土”是一个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核心概念,由于技术的进步,西方世界对领土的控制变得可能,争夺领土于是成为西方世界寻求生存空间、发动暴力战争的根源。迈尔的文章历时十多年,仍然在西方史学界影响巨大,他在2016年出版其著作《一旦纳入边界:1500年以来权力、财富和归属的领土》(Once Within Borders: Territories of Power, Wealth, and Belonging since 1500),美国学术界又兴起了对“领土”概念的热烈讨论。胡成教授区分了早期的领土意识和现代“领土”概念之间的区别,进一步指出,由现代“领土”产生了现代的“国家”。胡教授反思了西方“国家”带来的一些较为负面的问题,如干涉个人自由、有经济权力者控制没有权力者,等。而技术作为一种掌握和思考世界的手段,给“国家”掌控个人提供了便利。第三个可以反思二十世纪历史的概念是“人民”。这种西方历史上面目模糊的“群众”,他们追求着物质生活的实用主义,发自于灵魂的内在却慢慢式微。就像卓别林的喜剧中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还有汉娜·阿伦特笔下“平庸之恶”的普通人,也是二十世纪痛苦的根源之一。胡教授指出,技术、暴力和道德对应着领土、国家和人民,如果从这三个方面去思考二十世纪,从精神上去反思,才是一种真正批判性的历史。

      参与此次讲座的师生来自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有的同学提问近代中国的“领土”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有的同学问了一些学术理解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还有的同学探讨了爱国主义概念,等。王燕老师提出,福山近期重新强调了国家的重要性,是否和胡教授所述的国家有冲突?胡教授认为,要加强国家的福利、保护功能,而反思国家的其他负面性。他同时指出,“领土”、“国家”、“人民”是三个根本性的概念,而其他的概念虽然对理解二十世纪有一定用处,但并非是最基础的概念。胡教授的讲座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