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8世纪的翻译官(口译)与外交实践——以马戛尔尼使团为例(The Power of the Interpreter and the Practice of Diplomacy in the 18th Century:A Study of the Macartney Embassy)
主讲:Henrietta Harrison(沈艾娣,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2017年讲座教授,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系何鸿燊中国历史讲座教授)
主持: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历史系教授)
时间:2017年11月1日(星期三)14:00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内容简介:
在18世纪,充当两种遥远语言的口译者是能在双边谈判中能发挥积极作用、具备极大影响力的中间人,马戛尔尼使团的口译者李自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李出生于甘肃天主教家庭,少年时即前往罗马教廷学习,1793年以口译身份来华访问。在使团代表英国政府向乾隆帝提要求时,李自标瞒着马戛尔尼,私自添入要求皇帝宽容基督教的内容。李的外交实践显示,当时的口译人员身份重要,工作难度大,本人亦颇具能力,并可能有复杂的关系网与利益诉求,从而影响到外交谈判。他们具有信息提供者、谈判者、调解人的多重身份,手中掌握虽仅为临时性但却十分重大的权力。
主讲简介:
Henrietta Harrison(沈艾娣),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系(Faculty of Oriental Studies)何鸿燊中国历史讲座教授(Stanley Ho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研究员(Fellow of Pembroke College),英国学术院院士(Fellow of British Academy)。在剑桥大学古典系、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东方系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先后任英国利兹大学高级讲师、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中西交流史、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著作有《传教士的诅咒等中国天主教村的民间故事》(The Missionary’s Curse and Other Tales from a Chinese Catholic Village);《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 One Man's Lif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1857-1942,中文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创造国民——中国的仪式和符号(1911-1929)》(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