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域外史学在华百年传播史(多卷本)”开题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8-12-17浏览次数:229

12月9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承担的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域外史学在华百年传播史》(多卷本)开题会,在该校闵行校区历史学系1306会议室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评议专家、课题组成员等十余位学者出席了开题会

该课题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孝迁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由多位海内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担任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于沛研究员担任课题评议专家组组长主持开题论证会。李孝迁教授代表课题组向评议专家组项目汇报,就课题研究现状、总体框架及子课题的构成研究思路等作了简要说明李孝迁教授表示,以往研究存在史料发掘力度不够既有研究不均衡研究者群体没有形成优势互补等不足,对20世纪域外史学在传播的具体历史细节有待进一步钩沉课题以时间先后为序,分为五个子课题:域外史学在华早期传播(1900-1911)域外史学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形成(1912-1949)域外史学在华传播的曲折(1950-1977)域外史学在华传播的新局(1978-2000)域外史学与台港史学(1950-2000)藉此可全面厘清域外史学在华百年传播的具体轨迹,不仅可深化对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及其演变的认识,而且有助于西方史学界重新理解自己的史学特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沛研究员、复旦大学张广智教授、山东大学王学典教授陈峰教授、淮北师范大学李勇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围绕课题的学术价值、主体结构、具体研究路径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不论从学术角度还是从现实层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深入认识20世纪中国史学、回答中国当代史学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建构中国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话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课题设计合理,结构完整,操作性,在各位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可以按时完成该课题所预设的目标各子课题负责人在相应的领域已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具有很大的影响支老中青结合、治学领域包括各时段、各方向、各语种相配合的科研团队,完全能为本课题研究达到国际前沿水平提供科研力量的保证

专家组组长于沛研究员指出,1949年之后苏联史学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完全负面的,对他那一代史学工作者仍有积极意义,提示课题组要全面合理评价苏联史学。此外,新时期以来的各种西方史学思潮,也不能一概赞美,要作批判的分析。于沛研究员特别强调课题除了史实重建之外,还要价值评判,这需要课题组作艰苦的理论探索。山东大学王学典教授认为20世纪中国问题都是世界问题,中国近代社会的一切都不是自主发生的,就史学来说,中国现代史学的产生,如果没有外国的影响几乎无法想象,因此该课题是第一等大题目,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对于课题的整体结构,王学典教授提出“断代为史”是否合适的问题。李勇教授指出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课题中的分量,注意史学传播过程中的误读现象。陈峰教授说该课题长期以来处于中国史学史或西方史学史的从属位置,作用不彰,而该课题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形式出现,可提升域外史学在华传播议题的重要性。他还强调除了关注西方史学在华接受状况,还应该注意在其他地区的传播研究。最后,专家组形成了开题会的决议,并报备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公室。

课题组成员就各自的研究兴趣、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交流。邬国义教授主张以举重若轻、举轻若重两种方式来处理相关专题研究张越教授认为1950-2000年域外史学在华传播,既有研究尚显薄弱,应该着重加强这一时段的探讨。陈新教授指出要重视文献发掘加强对西方史学本身的研究。王萌、贾鹏涛、王燕、贾菁菁四位课题组成员分别对各自负责的专题提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据课题首席专家李孝迁教授介绍,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不是整合既有研究的概论性质著作,而是一项原创研究。就学科建设的意义来说,本课题以资深学者为核心研究力量,通过子课题负责人“传、帮、带”青年研究人员,有助于培养学术新人,从而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课题组对文献资料一直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将以电子化的方式保存史料,以方便利用。课题组将在充分吸收和消化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经过五年的努力,首次以多卷本专著的形式,以时间先后为经,以不同时段内域外史学在华传播的内容、过程及其影响为纬,经纬交织,同条共贯,从而完整地呈现百年间域外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的画卷。

 内容来源|国家社基金重大项目域外史学在华百年传播史(多卷本)”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