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上午9:00-11:00,体育与健康学院教师张震博士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8CTY002)开题报告在闵行校区实验C楼307会议室召开,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主持,南京体育学院杨国庆校长为开题主席,《体育与科学》主编程志理编审为开题副主席,参加此次开题的还有:《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孔垂辉副编审、《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的李爱群副编审、北京教育学院的孙科教授,我院的杨建营教授、高强副教授、马德浩副教授,以及学院的部分老师和同学们。
开题报告议程主要包括:1.我院党委书记汪晓赞致欢迎词、介绍开题主席杨国庆校长;2.开题主席杨国庆校长介绍参加开题的诸位专家学者;3.项目负责人张震博士介绍课题的主要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的主要内容;4. 与会专家学者提出问题和建议;5. 主席杨国庆对课题提出总概性意见和建议;6. 汪晓赞书记致结束辞。
首先,张震博士对课题的核心词“即身即象”的哲学来源向诸位专家作了介绍,阐释了中国哲学中“象”的内涵以及“象”与“身”互感的本质,由此引出:中国古代武术家在写作武术典籍时所使用的“象化的语言”如何将他们武术训练和搏击时获得的身体知识记录下来并能够被后来的研究者“身体所理解”。介绍了武术家的“身体写作”留存和显现本来难以言明的默会知识何以可能的论证路线、逻辑和主要要的方法论。
随后,与会诸位专家提出了各自的问题和建议。《体育与科学》主编程志理编审认为,该研究很有意义,具备跨学科的学术价值,能够以传统武术为载体和切入点,将中国古代的身体认识论真正显发出来,弥补古代哲学真正意义上的认识论的不足;他建议,在课题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应当跨出哲学的话语模式,真正从武术的体育属性和研究视域出发,这样才能让武术知识的论证具有一种本体维度的意义,而不是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孔垂辉副编审指出:该课题核心的问题,是将中国武术的研究引向哲学层面的思考。在传统中国人看来,所有的学问都可以在哲学中找到正确的答案。所以,该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意义。但这种研究的问题,就是成果将来不能成为纯粹“哲学”的思辨。因此,如何在这一思路下,建构自己研究具体框架非常关键。要做好这个课题,每一个框架的标题很重要。建议不要完全用传统的哲学语言来表述标题。尽可能将哲学语言“现代化”和“当代化”。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李爱群副编审认为,“象”与“体”对该而研究而言,是最关键的两个字,准确把握这两个字的内在关联,甚至决定了该项研究的成败。她建议先梳理好有关身体的观念如,“身”、“形”和“体”等概念,进而以“身体入手”,找见“象”与“体”的关联。因为,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念倾向于用“过程”而不是用实体语言来表达。身心之间是“两极相关”而非“二元对立”的,双方互为必要条件,也只有在互涉的情况下,身心才能够得到理,才有了“象”在“体”中的意义。这里的“体”它应该不单单是“身体”的意思,还应该包括“体悟”“体验”“体察”等多元意义。正是这里的“体”有了多元意义,就使得“象”与“体”有了内在的勾连。
北京教育学院的孙科博士建议,应对项目的整体逻辑框架进行更加清晰的梳理,以一以贯之的思路作研究,不要以“论文组合”的思维方式构架课题。
杨建营教授则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建议研究成果应与教学相互促进。高强副教授建议明确中国古代默知的概念,将原本模糊的意义加以区分和整合。
随后,杨国庆校长对本课题进行了总体评价,认为本研究具备在理论上有所贡献的同时与实践结合的潜质。他从训练学角度指出,可以借鉴哲学家波兰尼“默会知识”的实践性,进一步扩大该课题的价值广度和维度。最后,汪晓赞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和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