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农村资优生入学后跟踪支持体系优化策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课题批准号:17YJA880082)的研究进展汇报的中期沙龙于2018年10月20日上午9:30-12:00,在我校理科大楼A204沙龙室举行。
我校教育学部高教所专任教师、本课题的负责人徐国兴首先对课题的实际进展情况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报告。徐国兴老师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五部分:(一)迄今为止的研究过程和其中的关键步骤。(二)过去研究中遇到的主要的几个技术问题。比如,多方法的样本选择的代表性;在数据清洗过程中,显量的缺失值的不同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在对数据的初步统计处理中,遇到的核心变量转化和最优分析程序的选择的实践标准等。(三)针对上述这些技术问题,曾经尝试的不同解决方法。(四)分析不同解决方法所具有的不同的技术效果。并对研究生今后采取相关方法时,提出若干应注意事项。(五)本研究的几个新发现对课题所在研究领域的既有理论体系的可能贡献,相关研究方法进一步改善的可能性。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有:上海外国语大学窦心浩博士(课题组成员)以及上海教科院翁伟斌研究员(点评专家)。窦心浩老师根据课题研究要求,详细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不同教育层次的农村资优生的群体特征,以及外国语大学校方各部门针对农村资优生所采取的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并评估了其有效性,指出其中存在的可改善之处。翁伟斌老师从理论角度,围绕我国“双一流”高校中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入学后越来越突出的学术不适应现象,详细分析了该问题的当前的主要特征及其产生的来自外部、尤其是校内教育环境的根本原因。并从对几个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的总结出发,对提升我国“双一流”高校一年级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适应能力,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建议。
同时,两位专家还对本课题研究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比如,在研究方法选择上,窦心浩老师认为,目前为止,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这固然可嘉,但是,在适当的时候,也必须有机融入相应的质性研究方法,比如采取深度访谈等。这样做,能够提高研究结论的深度、效度和针对性。翁伟斌老师也认为应该适度融入质性研究方法。尤其在访谈对象选择上,他提出不仅要访谈符合选择标准的大学生,还要有选择地访谈学校的相关的教学和管理部门,以获取学生支持措施的具体实施的实际状况、存在的真正问题和改善可能路径。
来自高等教育研究所的10多名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沙龙汇报会。各位研究生积极发言,畅谈了对三位老师汇报的课题研究结论和若干研究方法的个人感受。同时,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与自身学术发展实际以及课题研究相关的问题,三位老师都一一给与了认真的解答。
最后,沙龙在参会师生间的积极互动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