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公布本年度校级智库项目,我系刘梁剑教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哲学话语创新》和朱晶副教授的《科学合作中科学家的认知劳力分配与评价》入选重点项目。
2018年7月1日,两个智库项目在闵行校区举办联合工作坊。本次工作坊旨在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和讨论,促进项目的有效推进,产生高水平智库成果。参与工作坊的专家学者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吴文钰副处长,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发展中心刘进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陈立新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黄翔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莫斌博士,人民日报理论部肖伟光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周望副教授,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俞喆助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相凤博士,上海奉贤区委党校钱丽佳老师,超星集团上海分公司经理周丽女士、朱建均先生,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郦全民教授、贡华南教授、陈赟教授、潘斌副教授、张立立助理教授。
吴文钰副处长在致辞中指出,高校智库建设对文科科研以及国家和上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工作坊讨论的两个立项课题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担当和责任。同时,他对智库项目建设提出了“五个加强”的具体要求,即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加强开创性研究,加强内容创新,加强成果转化,加强持续发力。
哲学系系主任陈立新教授在致辞中用“顶天立地”四字概括了智库建设的要义。“顶天”即关注学术前沿,关注国家战略,“立地”即扎根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他指出,哲学工作者参与智库建设,为民族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建言献策,这既是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的内在需求,又是对中国传统“士”的精神的传承。
智库项目负责人朱晶副教授和刘梁剑教授,及课题组成员莫斌博士、周望副教授、俞喆助理教授、周丽女士作了课题汇报。《科学合作中科学家的认知劳力分配与评价》课题立足于科学发展和创新对科学合作的现实需要,聚焦于中国如何通过更有效的科学合作推动科学创新,如何利用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合作中的认知资源优势,创设评价制度和文化环境,合理分配认知劳力,参与科学合作并实现科学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哲学话语创新》课题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构建对理论建构的需要,旨在从历史哲学、政治哲学、形上学、道德哲学等多个维度系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开展出系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哲学,尝试中国哲学话语创新。
各位专家针对两大课题进行了积极地回应,给予了具体而丰富的建设性意见。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基础理论研究与智库研究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的问题。专家指出,智库研究不宜过于学术化、学究气,要有深切的现实关怀和明确的问题意识,定位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基础研究的坚实基础上实现成果转化、话语转化,为社会发展建言建策。
本次工作坊气氛融洽、讨论热烈,通过交流,不仅明晰了项目的问题所在,同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为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提供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