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至8月10日,由我校中文系郑伟教授主持的跨学科工作坊项目“语言基因视野下汉语与南方民族语的关系研究”在中文系4330会议室举行。此次工作坊与“2018汉语方言类型研讨会”一并召开。此次研讨会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期刊编辑部合办。开幕式由郑伟教授主持,华东师大中文系党委书记王庆华和《方言》主编麦耘研究员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研讨会主要聚焦“汉语方言语音的分布类型”和“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化类型”两大主题。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内外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并宣读了33篇论文。
香港科技大学朱晓农教授做了题为《从音法类型到音法演化》的主旨报告,该文介绍了近年来获得的声调类型系统。这个音法学系统是从语音学经验材料中提取的。从语音数据到音法范畴…,说起来是短短半句话,认知上却是高高一座山。文章强调,在这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做语言语音学研究必须不忘初心,也就是要牢记我们的语言学使命——推进对人类语言的认知。这就要解决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即语言学数据的连续性和人类认知范畴的离散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麦耘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设想:建立音法演化库藏类型学》,该文指出,语音研究,尤其是历史音变研究,目前已经到了一个需要突破的时候。如何突破?音法演化库藏类型学的研究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期望这样的研究能让我们摸索到语音作为一种系统的演化规则。要掌握更多的材料,要新的调查,也要爬梳前人记录的材料,以归纳更多的库藏类型,既要归纳可供库藏的各种演化类型(演化范畴类型和演化手段类型),又要归纳各种演化类型库藏的“清单”亦即库藏系统的类型。此外还要有理论上的建构。理论需要有材料的支持,而整理材料又需要有理论的支持,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鸡”和“蛋”其实不能说孰先孰後,只能是在分析材料的同时一步步地作理论思考。
复旦大学陶寰教授的报告是《接触音变还是自然音变:槟城闽南话上声调的变异研究》。有研究表明,槟城闽南话的上声调在声学表现上并非真正的降调,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上升调头,是一个升降调。作者推测这个上升调头的扩张才是导致声调演变的真正原因。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单念的声调出现的频率并不会很高,更多的是它在语流中的各种变体。为此该文设计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种看法,实验环境分别是:单念、句末(相当于单念)、后接依附调、语音词末后接其他成分。连读前字因为出现变调不予考虑。实验的结果表明上声调在老派内部就有较大的变异,总体趋势是升调在三个维度上呈现扩散趋势:一是从老派到新派升调的频率呈现扩散的趋势;二是从句中到句末到单字音,升调的频率呈现扩张趋势;三是从老派到新派,上升段呈现扩张的趋势。槟城闽南话的声调系统中只有一个降调,高调层中没有升调。因此上声调的高降或高升都不会跟其他声调产生。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李晨雨、思勉人文高研院博士生张明辉报告的题目是《音高抑调还是气嗓发声?——广西铺门话舒声类阳调声调特征的声学与感知实验研究》。该文基于四十四名本地发音人或被试的采样数据,对广西贺州铺门话舒声类阳调的声调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声学与感知语音学研究。在该文设计的四个语音实验中,声学实验旨在揭示该方言中的3个舒声类阳调(阳平[344]、阳上[341]和阳去[325])与各自对应的阴调(阴平[44]、阴上[51]和阴去[545])具有相似的调拱,但仍在音高和发声两个维度存在鲜明的语音特性,即调头音高抑低和气嗓发声。而后续的三个“二项迫选”辨认实验则进一步探索这两个语音特性的感知贡献和音系意义,结果表明:调头音高抑调而引起的调拱整体斜率的变化是本地人在感知上辨识阳调最重要的声学线索,也是音系层面上最具区别意义的声调特征;当然,气嗓发声作为伴随特征虽然“音系冗余”,但在声调产出上有助于抑低阳调音高,而感知上也可能作为辅助的增强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