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合作行为的前沿问题研究”举行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18-09-12浏览次数:76

    2018711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合作行为的前沿问题研究”在理科大楼A204会议室举办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的主题是:“人类合作行为的现实难题”。项目首席专家刘永芳教授、子课题负责人王晓田教授、长江学者郭秀艳教授、课题组主要成员及在校的博、硕士研究生出席会议。

 

点击查看原图

 

刘永芳教授向大家汇报了项目近期的进展情况。相较于此前关于时间压力、自然环境和个体变量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开始转向社会现实因素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基于三参照点理论,课题组探讨了底线、目标和现状对利他决策的影响,发现相较于现状,当他人处于底线和目标参照点时,人们会表现出更多利他行为,并且在底线时效应更强,说明人类合作行为具有“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效应。针对声誉传播问题,课题组探讨了“八卦”对人们合作行为的影响,发现八卦者、被八卦者和第三方均会不同程度受积极或消极八卦信息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合作意愿和行为。课题组还深入探究了权力和公平对人们合作行为的影响,发现在公平情境下,高、低权力感个体都表现出相当高的合作水平,而在不公平情境下,高权力感个体比低权力感个体表现出更少的合作行为。此外,课题组系统探讨了敬畏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发现不管是自然景象还是人为景象,只要能引发人们的敬畏感,就会促进合作行为,诠释了敬畏感在合作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刘永芳教授进一步指出,虽然目前国内外关于人类合作行为的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距离真正解决人类面对的“合作的困境”还有很大的距离。最近一系列恶性或负面社会事件(如上海杀童事件、广州夫妇杀害科研处长事件、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等),彰显了“合作的困境”仍然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难题。从公共管理角度看,我们应该建立更为合理完善的规章制度,尽可能保证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人们对制度、规则、环境、社会乃至客观的事实具有基本的敬畏感,也是促进合作行为的重要途径。作为社会的人,人们普遍关注自己的声誉,通过民间渠道、社会舆论、监督机制都可以有效地减少不合作行为。

 

点击查看原图

 

    与会人员就刘永芳教授的汇报展开了热烈讨论。郭秀艳教授对于课题组目前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肯定。她认为,合作行为是科学研究和现实问题并重的一个话题,很高兴看到课题组开展了诸多与现实有着切实联系的研究。与此同时,出于增加结论的可推广性或应用性的考虑,建议课题组可以适当开展一些社会性调查研究。比如公平的研究,可以调查亲身经历公平或不公平事件的个体,并观察他们随后的反应。这些调查研究跟现实更为接近,或许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解决合作行为的现实难题。王晓田教授表示,课题组在行为研究层面已经积累了一些证据,也发现了一些比较稳定的结果,未来研究或许可以进一步转型,适当开展EEGfMRI等脑机制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为现有研究结果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支持,也有助于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产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与会人员们还就可能影响合作行为的人格特征,比如马基亚维利主义、早期经验、出生次序等的作用进行了广泛讨论。本次学术沙龙为课题组梳理和总结现有研究结果和开展下一步的研究积累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