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工作坊“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绘画研究”举行

发布时间:2018-05-30浏览次数:50

 

 

5月2日晚,我校美术学院张荣国主持的跨学科工作坊项目——地理学视下的中国绘画研究第二次工作坊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318室举行。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有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画家苏金成老师,史论系青年教师、社会学博士后秦瑞丽,上海大学朱波博士以及林卓、于奇赫、穆青等博士生硕士生参加。

主持人张荣国博士首先简括了中国绘画地理学史略,介绍了地理环境对中国绘画、画家地理分布的影响以及绘画语言和风格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并通过太行山某风景照与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传为李成的《晴峦萧寺图》进行了布局、形状、物象等高度相似性的图像比对,大家对中国画的写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苏金成老师以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等为代表的北派山水与中国美术学院画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为例,分析了不同地域地貌特征、温度气候对艺术风格、笔墨追求、图式运用、审美趣味、审美心理等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他认为在特定区域内生产的特有工具材料如笔、墨、纸、色等也对绘画风格产生一定的、甚至重要影响。

秦瑞丽博士从外师造与艺术风格形成的密切关系入手,深入阐释了游观山水时移步换景”和“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内核。她认为自然环境对画家的气质、胸襟、人格等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绘画风格。

朱波博士对不同区域古代画家的分布十分感兴趣,他指出运用籍贯作为指标来进行画家的布局研究所得出结论的客观性值得警惕,画家的流动性如贬谪、迁移等值的关注,并以李唐这位由北宋至南宋画家的画风转变为例进行了仔细分析。

张荣国强调自然环境会影响本地的民俗、风气等人文环境,这些人文环境会深深的影响绘画的题材、主题、风格等,一旦某种价值取向趋同,就会形成流派并逐渐程式化对自然环境加以漠视因袭成风,恰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所云今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陕之士,唯摹范宽。苏老师认同人文气候在绘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地方画派、地域风格的形成与此密切相关。随后大家还对自然环境与山水画设色尤其青绿山水的关系、颜产地分布与画风关系等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会者对此次议题提不少建设性意见,本次工作坊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