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课题“基于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的中小学中国画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8-04-03浏览次数:84

3月31日下午美术学院郑文副教授主持的《基于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的中小学中国画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课题沙龙活动在上海浦东图书馆218会议室举行。参与本次活动的除课题组成员、部分中国画硕士研究生外,还特意邀请了上海教育出版社美术教育栏目王晔和林炜杰编辑。

本次沙龙活动的主题:一是梳理前期课题的成果,二是对下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进行探讨。课题负责人首先对课题现行研究状况、具体进展、课题中涉及到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本课题前期已经梳理完成了国内外关于美术教学评价的相关制度与政策法规文件;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科书中有关传统艺术教学评价;在对美术教学评价文献梳理方面,探讨了如何运用大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对现有文献数据进行筛选,通过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等一系列分析方法来剖析美术教学评价研究的现状。探究学生及教师对中国画教学评价的认知,整合美术素养能力维度和中国画知识维度设计出学生及教师的调查问卷。目前已完成了大部分地区问卷的发放、收集、整理工作,但因发放的地域遍布全国,涉及面大,尚有部分问卷未回收,故待全部回收后再做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其后,课题负责人就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布置,并进行研讨。提出了中国画教育质量监测指标框架和具体的测评指标,认为这些测评指标必须与美术核心素养相匹配,如何进行中国画认知测试工具的开发等问题。

之后大家针对中国画评价维度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课题组张文安老师指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美术教师在中小学课程设计上作出改变,进一步完善基础课程的评价体系,如档案袋、情感评价、表现性评价等评价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林炜杰指出应以自主学习、合作沟通、文化传承的心态来对待中国画教学,并提出相关的评价原则。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编辑王晔指出:“一级维度”的中国画教育质量监测指标框架除了“常识”、“欣赏”、“表现”以外还应加入“创意实践”,这也是与美术核心素养的要求相统一的。同时也提出了教学评价监测也要注重“量性”与“质性”相结合原则,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评价方法。最后课题负责人进行总结,认为中国画教学的评价方法和评测内容尚需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测试和修正,以便更好的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