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基于文化符号学的道教真形图研究”第二次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8-01-18浏览次数:12

 

 

2017年12月20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文化符号学的道教真形图研究”开题沙龙在文史楼2016室举行。哲学系成祖渔、张晓林教授,宋锡同、赵东明老师参加了本次沙龙。

课题负责人蔡林波结合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整体框架及相关研究方法,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合魂魄:汉代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的仪式逻辑”作了精彩的报告。报告认为,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研究对象,不仅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宗教学亦尤其重视。然而,由于画面内容复杂、参照文献匮乏,导致对它的研究困难重重。其中,最大难点在于:对画面内容整体逻辑的疏通,以及相关图像符号的准确把握。经周密考证,报告者提出,此画的主题为:合魂魄、结胎仙。画面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或阶段:一是复形阶段:鬼宫受形,复归己形。此画为招魂召魄以后,使魂、魄归入地下(九渊或黄泉,水),然后以“裸礼”或“灌礼”、“特牲馈食礼”(郊特牲礼,火)、“沐浴”(炼尸之素浆——水火荡炼尸形【拔幽】等,使回尸起死化尸受形。其中,裸体者为魄、丹蛇为魂,床上为尸。经过化尸受形后,墓主魂魄入尸,遂复形为己形(包括己魂、己魄)。二是炼形阶段:丹丘炼度,变形还胎(登天)。此处当为丹丘,即丹陵、朱陵、丹田的原型。楚国人以之为“不死之旧乡”【《楚辞·远游》:“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在此,墓主经过修炼,魂魄纯净,则不死;故,需“形解”(暂死、假死)以炼魂魄,载魄于西,受魂于东。然后,入仙册证真、魂魄登天,进而再次炼度,成仙。三是还形阶段:太阴炼形,结胎成仙,是为赤子真人,居九天中宫。在此,墓主经天关、天门【南天门】,后往“西”入太阴(阴宫),培胎炼形。最终,结胎成仙,魂魄合一。即为“赤子”——和之至,载魂魄抱一的“真人”。在具体分析帛画内容基础上,报告者提出了初步结论:

1、整幅帛画反映的是:墓主魂魄由分离-复合-返本的过程,即复形-炼形-还形;是汉代神仙信仰的仪式化表达。

2、帛画的成仙仪式,是后世道教修仙方式、科仪程序的原型。前者不仅是后者的源头,而且是完整的模本。

3、帛画隐含的仪式内容,渊源甚为古老,或为道家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仪式及宗教经验依据。

课题负责人认为,对汉代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的解读,是完成项目课题的重要一环,具有突破性的学术意义。最后,项目负责人回应了与会专家提出的相关问题和建议,认为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本课题研究具有宝贵参考价值,表示将进一步修正和改进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诠释。课题负责人还回答了参会的硕、博士生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