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道德崩溃与现代性危机——围绕列维纳斯、阿伦特和帕托什卡”举行中期沙龙

发布时间:2018-01-18浏览次数:64

 

 

2017年12月27日下午,刘文瑾老师在中文系研讨室4228房间举办了题为“重省《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的小型研讨。活动主要参与者为中文系部分研究生。

近年在美国学界,诸种因素促使《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争再次升温。争论主要围绕恶之平庸”这观点。以马克·里拉、斯坦格内丝以及理查德·沃林为代表的批评者质疑恶之平庸”在事实理论层面的合理性。他们认为虽然这一观点极大有助于人们思考现代科层制中的人性问题,但平庸“无思”来理解艾希曼,却是阿伦特对艾希曼历史真实面貌的误读。里拉和沃林指出,误读的原因,是阿伦特未能摆脱海德格尔思想的影响以及她对纳粹之恶过于复杂的简化”。本次沙龙报告人介绍了这些争论的内在理路,详解了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和《极权的起源》中的部分相关章节,指出根本转向之平庸阿伦特的问题在于大大地缩减人们理解恶、应对——或者说思考人类责任——问题框架。

“根本”到“恶之平庸”,这其中发生是怎样的变?报告人认为,关键在于,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根本恶是在一种神学框架中思考恶,恶之平庸”则显然拒绝了这种框架。们应当在此神学意味的消失中理解阿伦特所说恶没有深度”。在深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文化中,恶要么像歌德笔下的墨菲斯特,作为一种否定性来刺激着人类不断追求的欲望,要么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宗教大法官,以自己来取代上帝,想要成为人类的新神。这些都拥有某种堕落天使的深度与善构成某种辩证关系仿佛越大,恶也越大。当阿伦特说,恶没有深度时,她不仅改变了自己过对恶的理解,也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对极权主义制度之终极意味的理解:在根本恶”的理解中,极权主义观念指涉了一种现代性内在虚无主义潮流,这种潮流一种总体化的统治,破坏了人类尊严将无数人类变成了多余应当被消灭;而在恶之平庸中,极权主义失去了这种终极性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