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上午,社会发展学院范长风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三江源自然资源保护之社区参与行动研究”(15AMZ008)的中期学术沙龙在闵行校区法商北楼108举办。社会发展学院田兆元教授、吴旭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和20多名硕博研究生也参与此次沙龙。
范长风介绍了项目的进展情况,一是自觉的环保行动改善了当地草原湿地的生态系统;二是调查发现藏区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环保组织。项目期间,令人高兴地看到项目点的草原湿地系统变得越来越好,牧民的生态意识逐步增强。更重要的是,环境保护不但使得环境变好,而且环保的过程也是教育和改造的人的过程。在2017年度有两个事件较为重要,一是阿万仓湿地保护组织和项目组共同出资购置了两辆卡车作为运输工具,效率得以提高,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二是在国家政策和当地人依法监督的压力下,赛什塘铜矿关闭。
项目组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发现,藏区的环保组织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策略的组织类型:(1)企业家主导的环保组织,利用资金的优势做社会公益,比如植树防沙,发起救济穷人的项目计划;(2)僧人环保组织,以环保和公益为主要活动。他们和牧民歌手一起写歌编曲,用藏族歌曲的艺术形式提高当地人的生态意识;(3)牧民自发的环保组织,如阿万仓湿地保护组织。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合法性困境,即在国家民政部门注册登记遇到很大问题。此种情况大大影响了组织成员的信心,限制了他们参与环保行动的范围,当然也降低了他们获得社会支持的可能性。
随后,范长风老师讲述了家族型环保组织的行动模式,以及各型环保组织在结构、行动效率、性别多样性等方面取得的进步,在合法性方面存在的困难。阿万仓环保组织的主要工作是清理草原垃圾,他们还在黑土滩上补种牧草,清理河道、湖泊以保护水源地。另一个项目伙伴卓玛加布和他的环保组织也致力于防治沙漠化的蔓延,卓玛加布把他工厂收入的20%投入到环保方面,他的家庭成员和工厂个人大约30人作为环保志愿者积极参与保护行动。环保行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环境教育形式。环保行动及其示范效应在于激发越来越多的牧民投身于湿地生态恢复当中。相比较,阿万仓湿地系统的状况比5年前健康多了。狐狸、黑颈鹤不断回归湿地,湿地充满了生机。
项目组成员保持稳定,研究、调查、纪录片拍摄等项目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当地的环保组织成员日渐增多,女性成员也有很多的增长,行动效率继续提升。政府开始自觉支持环保组织的工作。这些环保组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获得民政部门颁发的社会团体证书。阿万仓乡政府已经把当地环保组织的合法性问题纳入到乡政府的工作中加以处理。
最后,参会师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回应和讨论,并提出建议和看法。课题负责人范长风对与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