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大数据与个人信息隐私”中期学术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7-12-22浏览次数:8

 

118日下午,传播学院申琦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课题批准号:16BXW092)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301会议室举办课题沙龙。

参加本次沙龙的专家包括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荣教师,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会长、博易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张荣显博士、博易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公司总经理曹文鸳研究员。课题主持人申琦就本课题现阶段的进展情况、已经取得的成果等内容向与会专家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和汇报。并进一步论证课题通过网络大数据挖掘,分析我国网民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可行性与具体操作办法。课题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

一、以上海市大学生为样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展开问卷调查,获取他们社交网络中的隐私关注与隐私保护行为现状,并通过统计分析考察影响大学生社交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相关因素。在学科权威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8期)发表论文《风险与成本的权衡:社交网络中的“隐私悖论”——以上海市大学生的微信移动社交应用(APP)为例》。

二、完成课题研究所需的中国、美国、欧盟、德国、日本等国家网络隐私保护、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搜集与梳理工作,已形成文字5万字。

三、完成研究计划中的有关中国网民网络隐私保护与隐私安全的问卷调查与设计工作。

四、梳理中国裁判文书网、北大法宝网等1999年到2017年公布的525个隐私权审判案例,分析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主观过错、侵权行为扩散、是否采取必要措施和公共利益等四个要件,是如何影响法官在具体司法裁判时对隐私权的保护与救济。在此基础上形成论文《难以主张的人格权: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隐私权保护》1.5万字初稿。

五、参加由华东政法大学主办的首届青年传播法学者论坛学术研讨会,发表主旨演讲《论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与“个人信息”的法律定位》以及其他全国学术研讨会3次。

与会专家详细听取了课题汇报后,认为课题能够按计划进行,相关成果已到达申报时的要求,并且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同时,专家组在与课题组负责人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讨论后,对进一步研究中如何通过网络大数据挖掘,分析我国网民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的可行性与具体操作办法给予了切实、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李良荣教授指出未来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获取网民网络隐私管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要注意适用理论框架的合理性,以及研究结果对我国互联网信息安全与网络治理的政策指导意义。他认为,网络安全关涉国家安全,应将中国的问题放入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范围内思考,如,中国网络个人信息保护与欧盟个人数据保护的对接性问题,如何在保证网络信息自由流动的基础上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应当深入研究。张荣显博士指出,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式获取网民网络个人隐私设置与管理等的数据,核心问题是如何平衡个人隐私安全与网络企业、国家等三方面的关系,如企业搜集与运用个人隐私与个人信息的合法性、尺度,国家对个人信息的监管与保护等,立法之外还应更多考虑企业与国家发展现状,提高公民隐私安全意识。曹文鸳研究员认为,以跨学科跨团队合作的方式研究网络隐私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了解网民隐私管理现状很有必要。

课题负责人申琦在认真聆听了专家指导意见之后,表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课题将依据专家意见,深入网络隐私保护法规的梳理工作,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一步考察网民隐私保护的具体行为,从提升网民隐私保护能力入手,聚合国家、网络企业、网民个人等三方面重要力量,建构维护个人信息隐私安全的现实路径与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