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汉语语法隐喻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7-12-22浏览次数:115


1215日上午,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汉语语法隐喻研究”的开题学术沙龙在闵行校区成功举办。沙龙由项目负责人外语学院教授杨延宁主持,上海交通大学王品博士和我校中文系柏晓鹏博士受邀参与讨论,并就自己当前的研究内容做精彩发言。参与沙龙的还包括17名来自外语学院和中文系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

项目负责人杨延宁首先就该项目的缘起和开展情况做了简要说明。在大的语言学学科范围内,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从来都是核心的论题。迄今为止,无论那个语言学流派都必须说明自身理论体系如何处理形义之间的关系。语法隐喻理论的核心诉求就是说明形式和意义的互动如何得以实现。语法隐喻表现为语义上同源的语法表达,其出现背景是语义层和语法层之间出现了错配关系。Halliday1985)于上世纪80年代,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提出语法隐喻理论,为探讨形义互动关系找到新的思路。经过30余年的积累,语法隐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已有研究主要以英语为分析对象,较少关注该现象在其他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和使用特征。对英语研究的过度倚重,形成了语法隐喻研究的瓶颈。项目旨在突破这一瓶颈,对汉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进行系统化研究。以此为基础,项目对汉英语法隐喻现象进行对比,揭示其差异和共同点。该研究的核心成果是与项目同名的《汉语语法隐喻研究》一书。该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汉语中语法隐喻现象的著作,其学术价值引起多家一流出版社注意。最终该书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品博士针对该项目,做了题为“系统功能语法的隐性类别研究——以汉语语气为例”的发言。他首先指出,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和“汉语语法隐喻研究”项目的理论基础同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两项研究有很多相互印证之处。系统功能语法关注语言中的显性类别,同时更加注重在隐性类别方面进行探索。隐性类别指不依靠外在形态体现的潜在语法特征,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Whorf1945)。Halliday1985)将Whorf的这一创见称颂为20世纪语言学的主要贡献之一。Halliday & Matthiessen1999)也指出,小句语法的诸多方面本质上都是隐性类别。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气系统为例,对其隐性类别进行描写和解释,非常有助于对整个系统的理解。王品博士同时提出在开展系统功能语法描述时要特别注意的四个原则,即以语篇为基准的原则、三重视角原则、语义驱动原则和轴关系原则。更重要的是,汉语研究要力求克服语法描述过于依赖英语术语体系的做法。

柏晓鹏博士基于自己刚刚完成的一项计算语言学研究谈了对项目的看法。他的研究主要涉及语义角色标注的工作,使用自动分类器对语义角色进行自动标注。柏晓鹏认为要实现语义标注的任务,首先还是应该有一套合乎语言学规则的语义角色。而建立这样一套体系必须参考各学派的语义分析理念和方法。在被问及从计算语言学的角度如何看待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时,柏晓鹏认为双方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开展合作,对两个研究领域都有促进作用。

沙龙的后半部分,项目负责人和两位定评人分别回答了在场研究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以问题的回答为契机,沙龙参与者进行了多角度的拓展性讨论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探索。本次沙龙使项目负责人对课题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同时为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更清晰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