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学术报告第13场:刘志基教授谈“古文字识别与智能化时代的古文字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27浏览次数:23

2018年12月20日下午,我校终身教授学术报告会第13场在中文系特藏室顺利举行。中文系教授刘志基先生以“古文字识别与智能化时代的古文字研究”为话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并有幸请来上海师范大学徐时仪教授对本场报告进行点评。

刘志基教授首先回顾了近二十年来古文字识别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并指出阻碍古文字识别研究成功的因素,主要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尚存在一些误区。本次讲座的重点是古文字识别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古文字识别的对象;二、古文字识别的任务;三:古文字识别的基本思路。

刘志基教授认为:古文字识别的对象,既包括变成电信号之后送入电脑的而待识别的文字对象,也要包括识别工具内“识别字典”中的每个单位;要求古文字材料具有一手的属性;要求将识别对象的样本数量大幅增加。而古文字识别的任务,不宜局限在识别古文字为哪个简体字的目标,而在定字形归属之外,还要包括与这个字形有各方面联系的相关信息,检索一个字形,而与之相关的的意义、语境、出处、时空属性等信息能够同步显示出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识别的效果。

刘志基教授重点介绍了已有研究中对古文字进行识别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指出以往试图归纳其中一小部分古文字的构形特征来识别大批量古文字的古文字识别系统的做法,在研究的基本思路上存在认识的误区。古文字识别研究的基本思路就应该是通过把每一个识别对象与其他对象区分开来以实现识别。这种思路在实践中已有较为可观的成绩,具有可行性。刘教授确信,在不远的将来,成功的古文字识别一定会成为现实。

徐时仪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点评,他首先对刘教授多年以来所做的古文字识别研究工作做了充分肯定,对他提出的识别的思路表示赞同,并对具体操作提了一些有助于文字考释与识别的建议。

最后提问阶段,有同学提出了具体操作的一些疑问,刘志基教授对同学的几个问题作了解答,并强调系统识别的“字典”是大量的基础工作,需要在“字典”层面做较多努力。

内容来源|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