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数据新闻生产研究”中期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7-12-21浏览次数:11

 

126日,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数据新闻生产研究”中期沙龙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举行。项目主持人孟笛与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沙龙并发言,华东师范大学严三九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徐剑教授、浙江传媒学院王喆老师,也对课题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指导意见。

首先,孟笛博士介绍课题进展——近年来发端于西方的数据新闻热引领了全球范围内新闻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新。本研究将数据新闻纳入量化新闻学的传统脉络,试图为新兴的数据新闻研究在新闻学发展版图上找到位置。同时,研究将数据新闻业务置于媒介融合转型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将发展数据新闻作为媒介融合转型的突破口,从应用新闻学角度关注数据新闻融合报道的新要求。研究前期的关注点主要在数据新闻生产特征及叙事模式上。通过对2012年至2017年获得“GEN数据新闻奖”(Global Editors Network Data Journalism Award)提名的413部作品建立数据库开展实证研究,试图以数据新闻领域最早的专业奖项作为切入点,管窥全球数据新闻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梳理历届数据新闻奖评选的基础维度和发展趋势。研究进一步关注“数据可视化叙事”这一基础维度,对获奖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西方学者在描述数据新闻生产流程时,普遍将“数据处理”视为生产流程的核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新闻叙事”在数据新闻生产中的价值。本课题研究认为应将“讲故事”的理念重新融入数据新闻报道中,发展以“数据处理”为核心,以“新闻叙事”为主线的融合新闻报道。

另外,参加沙龙的三位学者对该课题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建议与意见。严三九教授在肯定可课题前沿成果的同时,提出研究应当聚焦,以上海本土财经媒体数据可视化建设为实证研究对象,做扎实深入的调研。徐剑教授指出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闻生产、信息分发与盈利模式,分别对应着数据新闻与自动化生产新闻、利用算法分发新闻与精准利用流量的具体行为。面对着今天算法取代传统记者、编辑的趋势,他表示人类在三个方面具有最明显的算法不可替代性: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以及人情练达的艺术;同情心,以及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创意和审美。徐教授的分享对于课题的未来研究思路有很大帮助。浙江传媒学院的王喆老师带来一则基于“小冰”的实例的分析报告《驯化小冰:人工智能在新闻分发领域的应用实践》。小冰作为回合制的对话机器人,在浙报集团旗下“浙江24小时”中为用户提供简单的新闻服务。王喆老师联系到新闻应用QuartzCNNFacebook上的新闻服务表示新闻作为服务、交流和互动方式的愿景已然可期,这得益于大数据的获取、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化以及并行算法的廉价,使得人工智能在这个时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的是,小冰作为情感型聊天机器人担任智慧型新闻分发的责任,是可信任的吗?大数据与人工只能在新闻生产与分发领域的伦理与法规问题将成为课题组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