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刁统菊教授谈“‘桃源花供’影像志的田野、拍摄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8-12-13浏览次数:23

2018年12月5日,《民俗研究》副主编,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刁统菊教授应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之邀在法商北楼525分享了一场题桃源花供影像志的田野、拍摄与反思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民俗学研究所徐赣丽教授主持,参加此次讲座的师生有华东师大民俗学研究所前所长王晓葵教授、范长风副教授,王立阳老师,李珂老师孟令法博士、游红霞博士以及华师大民俗学研究所和其他院系的各级硕博研究生。

刁统菊教授首先向在座的诸位师生讲述了作为省市级非遗的“桃源花供”所在地桃源集的自然、社会和文化概况,并简单概述了“桃源花供参与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的背景,其后她向我们分享了她主导拍摄的“桃源花供”民俗学影像志的田野成果,令在座的观众犹如身临“花供”田野现场亲见亲闻当地的民间信仰、表演艺术、手工艺与口头传统等习俗镜像,让大家充分了解了桃源集一带民众在正月初七为祭祀火神而举办的传统庙会活动,“桃源花供”作为一部具有非遗传承意义、岁时节日春节内涵以及庙会类型的影片展演也更加清晰

影像志展示结束之后,刁统菊老师点出她调研中的三条线“传承人线、时间线以及花供的制作与展演线”相关研究展开了对话,通过对比河南商丘等地方的火神信仰研究溯源史籍分析地理等因素来探讨山东县“花供”成因及概况。刁老师提及该影片涉及了不少民间手工艺的展演,春节文化的习俗,家族政治,村落斗争与联合,地方信仰等因素,极大地展现了庙会在区域社会的凝聚功用,并给出了“正月初七桃源集人心最齐”,但“人心是分层次的”这样的观点针对拍摄过分析引用诸多视觉人类学的观点与研究,在基于自己的影视民俗拍摄经验上提出一些新的思想与见解,并且还反思希望可以通过纪录片不仅仅是记录“花供”事,而且还能较多地反映日常社会生活的内容,坚持民俗影像纪录片“一定要在充分的田野作业基础上进行拍摄”的观点。

讲座后,范长风老师以影视民俗学与视觉人类学的视角对刁老师的纪录片拍摄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与改进意见;徐赣丽老师针对纪录片中为什么没有出现访谈者的音影,这样是基于一种怎样的思考出了自己的疑惑;王晓葵老师就当地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提出,这到底是基于一种记忆上的仪式感还是作为一种心性的坚守提出问题王立阳老师和孟令法博士也就自己的相关经验与刁老师进行了交流;张磊同学就纪录片如何更好地呈现学术性与主讲者进行了有效互动。

至此,刁统菊教授为我们带来一了一场既有文本表达又有视觉展演,既有田野作业又有经验分享与反思的学术探索历程。最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主讲者表示敬意与感谢。讲座圆满结束。

内容来源|民俗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