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项目“中学生网络学习伴随式评价及干预机制”开题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7-11-14浏览次数:34

 

1025日,由教育学部开放教育学院李锋主持的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学生网络学习伴随式评价及干预机制讨会在开放教育学院305会议室举行。课程与教学系王吉庆教授、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吴永和教授、教师教育学院苏小兵副教授、普陀区教育信息中心王世达主任、青浦二中周世杰老师、柳瑞雪博士、隋珊珊硕士等参加了此次课题开题会。

李锋首先报告了课题立项的相关情况,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我国中学生网络评价中的现实问题、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等方面呈述了项目研究背景,汇报了已有研究基础、课题研究计划和预期成果,提出课题研究面临的重要难点问题,随后与会专家就研究中的重要问题给出了指导和建议。

吴永和教授认为课题论证思路清晰,研究基础扎实,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从研究任务来看,他建议将成果中的著作成果改成研究报告初稿更好,研究内容要再聚焦一些;从评价数据采集与分析来看,不同数据需要多模态化,应掌握核心指标,通过调查访谈收集数据,形成数字画像,附加已有研究案例,考虑案例的迭代。王吉庆教授认为伴随式评价模型在研究层面要求过高,建议调整为模型框架;可穿戴设备的配合研究,可以作为一个延伸的内容点,但不要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苏小兵副教授就评价的对象和模型建设方面,提出针对学科内容进行案例分析,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周世杰老师建议,要聚焦学校应用层面的网络平台,借助二次学习微视频、典型试题、章节知识点归纳进行伴随推送。王世达主任认为伴随式评价的干预主体和干预任务提出建议,认为干预研究应以策略和方法方面研究为好,教师和学生互动及时性、时效性问题也需要考虑。

与会的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深入讨论,梳理出“研究内容要聚焦,具体模型要细化,案例类型要进一步明确”等的建议。通过这次课题开题活动,课题负责人对于课题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研究框架也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