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校社科处主办的跨学科学术沙龙系列之“秦汉出土实物文字数据库语料深加工研究”于10月30日下午在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204室举行。学校六个重点研究基地的十多位专家出席了此次沙龙,就课题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沙龙由文字中心董莲池教授主持。
“秦汉出土实物文字数据库语料深加工研究”是由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潘玉坤教授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为文字中心十三五重大项目之一。潘玉坤首先汇报了该项目的主要内容、特点、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目前进展,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随后,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们围绕课题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及建议。
城市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出,出土材料本身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东西,今人可据以研究秦汉时期的文治武功,考量当时城市制度与国家制度。像瓦当,能否列出在各地区的出土比例(职官名词和地理名词也是如此),以及能否根据瓦当文来区分是用于公共建筑还是私人建筑?秦汉和罗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文明区域,在他们那个时代公共建筑是比较多的,私人建筑也是很值得关注的。
思想文化研究所的专家提出,历史人类学讲“进村找庙,进庙找碑”,不过碑上的文字并不都是很容易辨识的。由此想到,许多历史文化遗迹、重要旅游景点等,会碰到很多不认识的字,整个表达了什么意思,人们往往云里雾里,那能否在大众运用方面再往前一步?这一话题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议论,大家普遍认为开发APP,实现线上查找答案(给出现行汉字释文,并通释大意)将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既满足好奇心,又增长知识,还饶有趣味。这是一项既可以让人多识字、又能提升文化素养的有效工作。
文字中心的白于蓝教授认为,这个课题做的工作对汉字字形演变研究很有帮助。对字义词义进行标注,意义也是毋庸怀疑的。他认为,对全做语料作意义标注,工作量太大,可行的做法大概是选择一部分做。
中文系的吕志峰教授认为,在字义词义(尤其双音词)关系的处理上,可以借鉴《汉语大词典》,采用“以字带词”的办法。这样做会避免一些纠缠,标注成果才能对阅读理解出土文献有切实帮助。
参会专家同时就秦汉出土实物文字与古代教育、经学史、秦汉时期文字的载体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课题组的张再兴教授还回应了数据库制作的标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