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作者学养与乾嘉章回小说的精神世界”中期沙龙在闵行校区举行。课题负责人王冉冉详细介绍了项目重要章节《李绿园的经学素养对<歧路灯>的文本建构》。清乾嘉时期是经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经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流风所至,在文学领域中,此一时期的作品往往融入了作者的经学见解,经学对文学作品文本的建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豫人李绿园所著的长篇章回体通俗小说《歧路灯》,即成书于此一时期。本章节通过梳理李绿园的家世、生平、交游和著作发现,李绿园生于一个重学重经之家,与之往来密切的友人也皆是经学素养深厚之人,绿园本人也中过举。李绿园其他著作中,也有涉及经学方面的很多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李绿园本人具有比较深厚的经学素养。具体到《歧路灯》,经考察可以发现,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意蕴,都能体现着其经学素养对《歧路灯》的文本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界对《歧路灯》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歧路灯》中的儒家思想、理学思想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但是,多是从较浮泛的层面立论,与《歧路灯》文本的结合也似乎不够严密。针对这样的研究现状,本文立足文本,着重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探讨李绿园经学素养对《歧路灯》的文本建构。
大量引用、点窜儒家经传语词和典故是《歧路灯》在语言形式上的一大特色。其时,受清代重学重经的学术思潮影响,也有炫学小说在作品中征引儒家经传语词,甚至还有大段的经说,然而这些经说既无助于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亦不能很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与作品中所描写的情境又往往是脱节的,作者加入这些经说纯粹只是为了炫学,有时甚至生硬地将自己文集中的经说直接摘引进文本。本文通过考释《歧路灯》中所征引的一定数量的语词和典故发现,不同于同一时期的某些炫才小说,李绿园无论是征引还是化用,其所选择的经传语词往往比较简短,并且李绿园又对其进行了口语化、通俗化的加工,因此这些语词多能自然地融入文本之中;即使有时也让作品中的人物旁征博引,也源于故事情节需要,亦符合人物的身份与性格特点,并常常让作品中人物对所引经传提要钩玄、阐幽发微,还常常用一些关键词画龙点睛,将散碎的经传语词用简单的线索贯穿起来,这就更易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另外,将诗词穿插于小说中是章回小说的共性特征,但大量以经传语词及典故入诗词不能不说是《歧路灯》的个性化特点;李绿园在小说中还通过拟科举题目的方式将散见经书中的语词系统化,使那些本来零碎的语词按特定的主题集中起来加以突出,使之成为寄托寓意的一种比较巧妙的表现手法;与之相类,用经书中的典故为小说人物命名也是《歧路灯》作为教育小说的一种表现手法,寓有深意;李绿园征引经传还常常采用谐音双关、承后省略、舍意取形等表现手营造出既寓谐于庄,又有一针见血的讽刺效果;即使是单纯的游戏笔墨,也往往能够较好地调节节奏、营造氛围。
在思想意蕴方面,在李绿园见于著录的作品中,虽然没有专门解经之作,但其对于经学却非常重视,他的其他著述中也时常透露着对读经重要性的强调。就某种程度而言,《歧路灯》也是作者传达其经学见解的一个媒介。通过分析文本可以发现,《歧路灯》在表达作者思想时往往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自对儒家经传中许多学说与观念的理解、强调与阐发。本章节着重探讨了儒家经传所强调的师友之道、孝道、“临事而惧”、“敬慎”在《歧路灯》思想意蕴中的渗透。
总之,不管是从形式上来说,还是从内容上,李绿园深厚的经学素养对《歧路灯》一书的文本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会专家对本次沙龙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予以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此项研究很好把握住了《歧路灯》的个性化特点,从一个过去被遮蔽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歧路灯》的思想意蕴与语言形式。与会专家还对课题研究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时文写作算不算经学素养、征引化用儒家典籍能否归入经学层面进行了讨论,提出许多富有启发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