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下午,我校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座204室人文学术沙龙举办了国家社科项目“汉日对比与翻译研究”第三次学术沙龙。出席的专家有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主席谭晶华教授、上海对外贸易大学邱根成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毛文伟教授和复旦大学日语系主任邹波副教授。
首先,由项目负责人、我校日语系高宁教授汇报项目进展情况。高宁教授在介绍第二次学术沙龙以来的科研进展和具体成果之后,从译介学和对比语言学两个角度汇报了项目的完成情况,并展示了现阶段成果的总体布局与编排目录。据高宁教授介绍,目前成文稿已有27篇,按照研究设想,分为“绪论”、“词汇研究篇”、“句子研究篇”和“篇章研究篇”四个部分。其中绪论“汉日双语总体特征与翻译研究”阐述了本研究的总思路和研究方法,之后的“词汇研究篇”和“句子研究篇”主要从对比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研究,共涉及14个专题。最后的“篇章研究篇”,一部分是从对比语言学视角对篇章及以上层级与翻译学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另一部分则是站在译学、译介学立场对日汉翻译研究进行宏观思考与探讨,现有12篇专论。
针对高宁教授的汇报,谭晶华教授首先从译学角度阐述了日汉翻译研究应把握的大原则,并结合译介学,提出译家研究和小说译名研究的重要性。譬如,樋口一叶的《たけくらべ》,最初的译文为“较量”,之后则有“各显神通”、“群芳争艳”和“竞艳”等译名。这不仅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后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识过程,也反映出翻译家个人对日本文学作品把握的心路历程,值得深究。同时,这也是“词语研究篇”的重要研究对象。
邹波主任则强调从哲学的高度把握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并谈及本雅明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区别。同时,邹波主任提出在本项目研究中,应进一步重视译者主体性问题,这是文学翻译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话题。实际上,对比语言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也不可能排除对翻译的宏观把握和哲学思考。
邱根成教授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若干日汉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比如,日语被动的多用,除语言心理、文化因素之外,还存在着语法上的制约。其中,很多日语动词没有自动词,结果必然导致被动结构的多用。再如,日语副词「とても」与动词、形容词的搭配规则也对汉日翻译产生不小的影响。
毛文伟教授主要对高宁教授提出的成果总体布局与编排目录提出自己的建议,认为从宏观层面的翻译研究,如“关于‘可译/不可译’的形而上与形而下思考”、“视点与翻译”等应放到篇首,改“绪论”为“总论”,之后三个部分合为“分论”,并新增加“结论”。其他几位专家也参与讨论,提出各种建议。
在之后的互动过程中,高宁教授进一步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与建议,表示此次沙龙对项目的进一步展开与结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