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下午,教育学系卜玉华教授的国家课题“我国学校生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中期进展报告专家咨询会在理科大楼A204室顺利举行。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的苏智欣教授、美国兰德公司的Rita Kara教授、台湾屏东大学的简成熙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占魁副教授、董轩副教授、古秀蓉博士以及多位研究生参与了此次沙龙。
本次专家咨询会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卜玉华教授从课题的研究问题、研究目标、课题结构、研究进展、研究成果几方面向专家组进行了汇报。她指出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我国儿童的学校生活状态如何?其蕴含着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应如何批判性地认识这种生活与儿童形象的关系?”此课题的基本目标有三个:全景式地呈现和揭示当前我国儿童的学校生活及其蕴含的儿童形象;探索不同主体在儿童学校生活及其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及其内在关系;以及批判性地认识当前我国儿童学校生活的性质及其合理性。接着,她从实践论视角认识儿童成长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社会建构理论、身份认同理论、默会知识与人的发展四个方面汇报了课题的理论基础及方法论,并向专家们汇报了目前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生山雨汇报了课题的研究进展。
第二阶段,卜玉华教授邀请各位专家观看了儿童一日学校生活视频的几个片段,各位专家在观看视频后纷纷就视频内容及所蕴含的儿童形象与教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简成熙教授认为视频中的这所学校既有传统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同时,研究团队可以进一步拍摄教室环境的布置情况。华裔美国专家苏智欣教授指出,在视频中纪律、团队体现的比较多,反应孩子个人的镜头不多。Rita教授就学校的时间安排、教室的布置、教师的态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学校不仅要促进孩子学术性的发展,也要促进孩子社会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董轩老师则就研究是否可以追踪一个具体的孩子、在班级生活中师生的互动关系、儿童如何理解自己在老师眼中的自我形象、在班级中男女生所表现的性别形象是什么及从学校的时间安排来看对儿童的规训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王占魁老师提出,研究可以对角色进行进一步的聚焦,可以呈现学生在不同学科及不同校园场景的多元角色,可以呈现城乡间、国别间的不同的儿童形象,并对视频数据真实性的问题提出建议。
第三阶段,研究生朱园园、齐姗分别就项目的儿童访谈发现和教师访谈发现做了汇报,各位专家认真听取了报告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接着,卜玉华教授对课题进一步的研究计划进行阐述。专家们在充分肯定课题意义及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对课题如何进一步推进提出了建议,主要有几个方面:补充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访谈;基于文献和访谈设计调查问卷以辅助研究;分析官方、老师、孩子等不同主体对儿童形象的认识和期待;辅以“摄影的声音”让孩子拍摄照片并让他们对照片中所展现学校生活进行形容;从儿童形象隐喻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儿童的形象问题等。专家咨询会上,简成熙教授、王占魁老师、董轩老师也提供了与课题相关的一些书籍资料。
本次沙龙历时4个多小时,各位专家教授在咨询会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认为本课题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和研究意义,并充分肯定了课题前期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