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张春田主持的教育部2015年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南社与清末民初文学场域的结构转型”沙龙在人文楼5305室举行。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学系张历君教授、香港恒生管理学院郭诗咏教授、我校图书馆馆员孔健博士等老师及中文系多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沙龙。
张春田老师首先报告了这项研究的新进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张老师重新提出了南社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问题。不同于以往把两者对立化的简化处理,他认为1910年代中期,随着《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出现,文化场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而南社根据时代精神不断在调整自己的文化姿态,文化立场已经发生了位移。仅仅在“新”与“旧”、“激进”与“保守”的对立框架中,是无法有效阐释这种变化的。从南社到新南社,正是一种文化转向。而文化群体的兴替除了观念,其实还牵涉到文化领导权的争夺。这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后,即将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另一方面,张老师的研究表明,新南社主要成员在1920年代创办了大量“新”字号的乡镇小报(如《新黎里》《新周庄》《新盛泽》等),这些报刊上出现了社会主义宣传、劳工问题讨论等,表征了新的时代气息,也进行着新的知识生产和话语引导,试图作为“地方公正言论机关”。这些“新字号”地方小报的创办、流通与阅读,牵涉到新文化如何地方化,也与1920年代多种力量(政党、军绅、知识分子团体)的内在纠葛有关。南社及新南社中地方知识人的文学和文化工作,需要在新的视角中重新评价。
其后,与会学者对研究进展给予了评议,高度肯定了研究的推进,认为目前的研究,利用了大量新资料,从地方文化和自治实践的角度探讨南社的文学和文化活动。大家也讨论了国际南社研究的一些新进展,以及如何在跨学科视野下推动南社研究。沙龙结束时,张春田向与会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