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下午,我校古籍所晨晖学者唐玲于闵行校区人文楼4349举行上海社科青年项目“宋代诗学文献编撰研究”第三次学术沙龙。参加此次研讨的有古籍所刘永翔教授、丁红旗副研究员,以及古籍所部分硕博士生。
自欧阳修《六一诗话》问世,宣告“诗话”这一著述形式正式登上文学史舞台,也成为后世书目中“诗文评”的正宗嫡派,它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经历过上千年文学土壤的滋养。刘德重、张寅彭《诗话该说》认为:“在诗话正式形成以前,我国古代的诗学传统已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归纳起来,不外这样两条发展线索:一是从先秦著作中的论诗之语到《诗大序》、到《诗品》、到《诗式》等论诗著作,一是从先秦著作中有关诗事的记述到《诗小序》、到《世说新语》中有关诗人言谈佚事的记述、到《诗本事》以及唐宋罕有谈诗内容的笔记著作。前者对诗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论批评方面,后者对诗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笔记事的性质及体质方面。诗话,就是这两者相结合的产物。”该论述从远源、近承的历史维度,揭示了诗话由孕育到产生的演进轨迹,指出其为理论批评和随笔记事相结合的产物,这当是对章学诚“论诗及辞”、“论诗及事”观点的发展和延伸,同时道出了诗话最基本的性质与内容,然而,随着时代和文风的推进,诗话在编撰机制上也有显著的变化与特点。
本次沙龙集中讨论宋初三诗话的编撰体制。一般认为,欧阳修《六一诗话》、司马光《续诗话》、刘攽《中山诗话》是北宋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诗话的创体之作。有宋一代,文人学者争相仿作,且不断完善体制,终使“诗话”发展成为具有严密体系的诗学理论批评专著。从数量上看,郭绍虞先生《宋诗话考》所收宋代诗话有一百四十余种,包括“现尚流传者”四十二种,“部分流传,或本无其书而由他人纂辑成之者”四十六种,“有其名而无其书,或知其目而佚其文,又或有佚文而未及辑者”五十一种等,这些数字在电子检索的学术环境下还在不断增加。
北宋前期三部诗话创体之功,不容小觑。首先,欧阳修、司马光、刘攽三人是文坛、政界、学林中的佼佼者,由他们开创的诗话一体,在后世得到了蓬勃发展。其次,三部诗话所选素材看重谐趣性、灵活性,以期达到在庄严的批评下,多少带些诙谐成分的目的。第三,从其编撰体例来看,早期诗话作者主要受笔记体的影响,并未将其视为严肃的学术著作对待,条目安排随意,前后之前无甚关联,完全谈不上结构性和系统性。
在沙龙讨论过程中,古籍所师生就诗话的编撰体例、目的、方式积极探讨,畅所欲言,对项目进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