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二场跨学科沙龙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数据库理论框架研究”举行

发布时间:2017-07-10浏览次数:8

  

525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教学质量改进数据库理论框架研究”跨学科沙龙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204举行。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柯政教授主持,课题负责人杨向东教授做主题报告。俄罗斯研究中心的王海燕、姜睿,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的张凡、殷为华,文字研究中心的潘玉坤、董莲池,思想所的方旭东、潘斌,基教所的黄书光和黄向阳等教授参加。

杨向东教授介绍了该课题的缘起和目前研究进展情况,我国自2001年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教育研究者等都期望了解其成果如何,以及教育公平问题是否得到改善。因而,在这一背景下,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建立的中国学校课程与教学调查数据库项目(ICIC),在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的价值取向下,重点关注广义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在输入-过程-输出的框架下,ICIC确定了每一环节的指标,为数据收集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报告专题,对教育现状进行专题式的研究,例如学习结果专题等。而在第一轮数据收集后,研究者认为该理论框架是从学校为理性机构这一角度考量,缺少了人际互动的有机内核,因而,杨教授在最后提出了对第二轮数据库收集的改进措施。

与会人员对此课题表现出浓厚兴趣,对此项目的研究意义给予高度肯定,讨论颇为热烈,同时各位老师也从各自的知识背景,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王海燕教授认为全国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差异大,应该妥当和谨慎地考虑地区差异。黄向阳教授建议对过程数据的收集应更为细致。方旭东教授认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存在很多争议,例如学生在校外投入的考虑对教学质量有复杂影响,应谨慎考虑。黄书光教授认为每个学生发展具有个性,在收集数据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潘斌教授提出大数据需要面对虚假数据带来的挑战,并且在建构指标框架时应考虑时效性。姜瑞教授对数据库的价值取向提出建议。殷卫华教授认为有些差异性是不能被研究者直观观测的,需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细致的研究。潘玉坤教授认为当前教育改革应该关注对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这一严重问题,应该对学习实践加以控制,期望这一点在数据库研究中有所体现。张凡教授关注社会公共服务之间的差异,希望数据库可以为国家提供更为微观的数据,帮助国家考虑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