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校级学术讲座:施议对教授谈“澳门诗学的源流与现状”

发布时间:2018-11-16浏览次数:20

 

2018年11月14日,中国澳门大学中文系施议对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楼5301会议室主讲“澳门地区诗学的源流与现状”的讲座,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惠国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施议对教授先从钟敬文的对联和自己的两首旧体词切入,为大家介绍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历史文化,并且提出了“澳门地区是不是文化沙漠?”的问题。讲座主要从“澳门地区文学的开篇与缘起”“诗国中的诗城”“诗城中的诗国”三个方面展开,描述了澳门地区的诗歌创作情况。

施议对教授首先提出了“大中华的大背景”和“大海洋的大视野”,为我们解读了史上第一首有关澳门地区的诗歌——蒲龙的《感事》,并且从文脉的角度,为我们讲解了汤显祖《牡丹亭》中提到的“香山澳”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认为他们是“澳门地区文学开篇的事证”,《过零丁洋》更是从“地脉”延伸出“人脉”与“文脉”。施先生结合《澳门纪略》及重修张世杰墓的碑文,证明这种文脉的流传。这种文脉也为后来文人追悼活动提供了基础。在“诗国中的诗城”部分中,施先生着重介绍了梁披云、马万祺、佟立章,认为马万祺的《基本法初稿告成》“虽是白话诗,但是不违反格律,四句话囊括了中国的港澳台”。在“诗城中的诗国”部分中,施议对教授认为现在的旧体诗词创作,基本可以分为“台阁、学院、山林三个群体”,“这并不一定是由身份决定,更多的是从风格划分”;并且进一步认为,我们的创作应该回归山林、回归本源,让诗歌创作发挥它们的意义。他以《礼记·郊特牲》中《蜡辞》为例,解释了诗歌是如何描写山林,源于山林。从“诗歌回归山林”的角度,施议对教授解读了澳门地区诗人刘家璧的《山行》集,认为其“尽管不登大雅,非同台阁之体”“微吟短歌,似亦有点滋味”。他对刘家璧诗歌的评价,也集中体现在《中国古典诗歌返本归元的一个现实案例——澳门当代古典诗歌创作举例》与《回归山林——为中国古典诗歌正名》两文之中。

面对同学们“如何将诗词写得具体?”“现代意象如何进入旧体诗词?”“中国澳门诗社的发展情况?”等问题,施议对教授为大家吟诵了两首短诗,谈到了它们的问题与优长,认为应重视格律、需言之有物、如果有诗情应尽快写作。至于将现代意象融入旧体诗词则应该巧妙,写旧体诗就应该像旧体诗。他还介绍了自己主编的《九歌》期刊和澳门地区的诗社活动。最后,他倡议要更加注重旧体诗词的发展,认为应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朱惠国教授作讲座总结。他首先感谢施议对教授百忙之中为同学们做的精彩讲座,高度赞扬了施议对教授的学术成就和在旧体诗词写作方面的成绩,也鼓励大家多写诗词。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