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项目“情景记忆中时序效应的脑基础”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7-05-02浏览次数:5

  

224日下午,由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郭思齐博士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情景记忆中时序效应的脑基础”第一次沙龙在中山北路校区老图书馆2032室举行。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库逸轩、王兆新、王惠敏、蔡清、董晓蔚、李春霞、汪晨波、蒯曙光、王雷、李骏等参加了此次沙龙。

情景记忆是指个人亲身经历过、有意识、发生在一定时间、地点和关于具体事件的记忆。例如,某人记得“去年今天我在北京度过”,这属于情景记忆,有别于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的这种记忆(后者属于语义记忆)。以时间为组织原则的情景记忆,是个体发展过程中最迟发展的记忆系统,但该记忆系统却最容易受到老化的影响。一旦该系统功能失调、信息处理不良,可能会导致记忆障碍等严重后果(例如阿尔兹海默症等的早期症状)。

有学者指出,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会自然地、自动地被分割成具体的片段,并且会被编码在层级结构表征中。BaldassanoHasson等人就提出了“多时间尺度事件分割假设”(multi-time-scale event segmentation hypothesis),指出事件的发生序列会在大脑区域以多个时间尺度标示。大脑会以某种方式将连续的经验流分解成零散的片段。这些片段被称为“事件”,而这些事件则可以在多个时间尺度上被分割为更小的“子事件”。

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提出的概念和相关的实验仅仅探讨了经历的感知和编码两个阶段。当外部刺激不复存在时,或者当个体需要提取记忆时,这个假设是否成立,仍是未知数。如果我们能够在情景记忆提取过程中,找到记忆痕迹也符合如上提及的层级结构表征的生理证据,那将为感知和记忆提取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层新的理解。

郭思齐博士的课题组在人类上结合一个时序记忆判断范式和一个多体素模式表征相似性RSA分析方法把“时间”的表征在记忆提取阶段中分辨出来(见图)。此工作成功指出楔前叶(及后海马)活动的多体素模式表征的模式(multi-voxel pattern)是与情景记忆中两个事件之间的时间距离参数信息相关的。一个简约的解释就是前文提到的树状层级结构概念。

最后,与会专家表示了对相关工作的高度肯定。围绕分离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的必要性,病人群体的参与性,以及新颖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结果。沙龙结束时,郭博士对与会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