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上午,由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匡瑛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一般项目“职校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中期沙龙在理科大楼A204举行。
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就课题目前研究成果和未来研究方向展开了充分的讨论,课题的整体架构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职业精神的内涵和构成;二是职校生职业精神的现状;三是职校生职业精神的初步养成。专家们对现阶段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点评和讨论,具体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精神的内涵定义。专家们就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几个概念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现在对精神和道德并没有明确的区分,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其实会有重叠的地方,需要做出一张图表理清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关系。现在学校培养职业道德的比较多,进行职业精神培养并不是要打乱职业道德的体系,研究应该对现有的中职教育锦上添花而不需要另起炉灶。此外,专家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一视角,关注当代职业精神的构成,提出我们的职业精神应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应具有自己的特色。
二是职业精神形成的因素。形成职业精神的因素有很多,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职业精神的形成主要是在企业和社会,学校在职业精神的形成和培养中起的作用其实是有限的,不必承担太多的责任,但不是无所作为。此外,采用生活历史法,通过访谈和录像对劳模精神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提取归纳人格特质,这一做法的科学性还有待商榷。
三是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专家认为,职业精神可以很高尚,但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主要是从基本规范的角度去要求,注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敬业”这一维度为例,中职学生只需做到按时上班,遵守劳动纪律和操作流程,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不必要求学生加班加点毫无怨言,或者有什么创造和突破。此外,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职业流动的增强对人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赋予学生这样的能力,而不能仅仅把人培养成企业的工具。
与会的专家和课题组成员通过对现阶段课题成果的充分探讨、互相启发、不断碰撞,开拓了课题研究的视角、更加明晰了课题内容需要进行深化的部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