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号上午,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具身视野中的具身性研究”沙龙在闵行校区哲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举行。课题负责人、哲学系教师何静主持了本次学术沙龙。本次开题报告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牛文君副教授、郁锋博士、高天峰博士、戚智轩博士等参加。
首先,何静老师从本课题研究思路、前期成果、当前研究重点、前期工作、预期成果、研究难点等五个方面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汇报。本课题经过一年多的积累和研究,确立了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同时也出了一些成果。特别是,本课题在本阶段的研究中特别引入 Dewey 和 Peirce 等实用主义者关于自治、个体认知和行动的有益探索;结合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学中领域中关于最核心的三大主题——态度(以身体姿势为例)、社会知觉(以刻板印象为例)和情绪(以愿望为例)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社会情境中的认知功能从根本上受制于身体的结构和状态。在理论和最新科学研究证据相结合的基础上,本课题表明了在较低维度的社会认知过程是以具身性为本质的。
目前本课题重点关注较高级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具身维度。这部分研究主要为了回答当前具身哲学的理论困境之二:身体的作用仅体现在低级社会认知过程中,高级社会认知过程仍依赖于计算和读心。本课题借助心理学中关于言语理解和意图理解的研究成果以及神经科学中对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表明身体在我们对他人的言语理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身的模拟过程具有解读他人意图的功能;从身体图式、评价性知识和抽象社会刺激三个角度对具身的社会认知过程边界问题驳斥,确立身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普遍性。
出席课题论证的学者充分肯定了课题前期研究的成果,并展开热烈讨论。与会者还就课题论证的主要框架和基本内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与会者提出分布在不同空间、具有不同身体的人如何达至主体间性?在高度数字化的智能与境中,新一代新媒体交往方式与老一代“面对面”交往方式之间是否存在本质差异?具身社会认知是否能够应对来自这种“无身”交往方式的挑战?这些问题都值得本课题在后续研究中加以细致的考察。
本课题以问题为导向,以当代哲学理论的发展和转向为方法论起点,采用哲学思辨与最新科学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考察社会认知在不同哲学版本中的理论难题和现实出路;并且从生物-世界整合的视角,构建具身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和实现模型。通过此次沙龙,课题组将结合各位同行提出的问题和宝贵建议,确定并细化本课题最终成果——专著“具身哲学视域中的社会认知研究”框架,为最终成果的产出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