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哲学诠释学视野下的方法论问题及其当代意义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7-03-30浏览次数:7

 

1230日,国家社科项目“哲学诠释学视野下的方法论问题及其当代意义研究”沙龙举行在哲学系会议室举行。

本次学术沙龙从薛华先生的《伽达默尔的艺术解释》一文引入,援引他提出的伽达默尔诠释学美学理论的三个要义,(1)诠释学视野中的艺术美包含真理性,(2)艺术美包含伦理性、立足于伦理性,(3)伽达默尔所说的艺术之真理不可混同于科学上的真理概念。毋宁说,伽达默尔从艺术经验出发,在于以此为范例,突破科学真理概念框架的桎梏,展现精神科学特有的真理性及其普遍性。

沙龙汇报的主体部分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从审美区分批判的角度梳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思想。伽达默尔对审美经验中真理问题的揭示始于对审美中的抽象区分的批评。康德被视为审美区分的肇始者,这源于他在规定性的判断力(die bestimmende Urteilskraft)和反思性的判断力(die reflektierende Urteilskraft)、逻辑的认知判断和审美的鉴赏判断(Geschmacksurteil)之间作出的区分 。康德通过对鉴赏判断四个契机(无利害的愉悦、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和共通感)的分析,把真理性和伦理性排除于美之外,使鉴赏奠定在主观普遍性的原则之上。席勒基于康德所发现的审美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即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die formale Zweckmäßigkeit der Natur),在自然性质、逻辑性质、道德性质和审美性质之间进行区分,强调审美的自主性。席勒和哈曼都受到了康德的影响,并将康德式的抽象区分在美育和艺术鉴赏中推进。在伽达默尔看来,康德对美学的主体化处理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他对知识的特殊界定(知性范畴归摄感性材料)以及以上提到的区分划界,美成为一种主观的情感,不再包含知识和真理的元素。

其次,从正面阐发伽达默尔视域中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经验的真理性究竟是什么。伽达默尔将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艺术经验的融合中实现一种彻底的“审美无区分(die ästhetische Nichtunterscheidung)” ,还原艺术作品和艺术经验的内容因素,艺术作品本身以及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经验构成一个具有真理性的意义世界,正是在这一点上,美学展开了它的诠释学维度。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谈起,这里最重要的概念是“游戏”,对于伽达默尔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崭新的美学概念,但他赋予游戏概念不同于康德和席勒的崭新涵义,简言之,对游戏去主体化,赋之以中性涵义和真理涵义。既然审美行为属于游戏的一部分,由此从艺术作品过渡到艺术经验问题。艺术经验涉及到艺术作品的同一性和持存,按照伽达默尔的看法,艺术游戏的最重要特征就在于“为某人表现(Darstellen für jemanden)”,它把欣赏者、观众的参与一同纳入到艺术作品本身的持存之中,这意味着:艺术作品只有当它向着某人表现、被经验、被理解、被诠释的时候,它才继续存在,它的意义才能实现。对于伽达默尔而言,艺术的真理和意义实现于过去与现在的沟通,这种沟通的中介活动他称之为诠释学的经验,艺术的真理和意义是无法穷尽的、开放的敞开过程。

与会者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提问、探讨,并给项目负责人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