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突发事件政府应急话语技术与形象修复策略研究”沙龙在闵行人文学术沙龙举行,八位与会嘉宾及众多同学围绕胡范铸教授的演讲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沙龙由传播学院甘莅豪副教授主持,胡范铸教授主讲。基于杨改兰事件的新闻评论,胡范铸以“价值冲突下的社会信赖、平台信赖、意见领袖依赖与超语篇呈现”为题进行讲解。在对语篇和客观性等修辞学及传播学概念介绍后,胡范铸分析了三篇不同的新闻评论,分别是《盛世中的蝼蚁》(网络公众号文章)、《杨改兰事件令人悲伤,煽情何其简单》(《环球时报》)、《杨改兰何以走入绝境?——痛斥<环球时报>的冷血回应》(未普),认为《环球时报》的评论无论是作为评论者代表作还是平台、体制标记均体现失败,从而提出“超语篇”呈现的可能,即平台提供多元观点凸显客观性。
随后,沙龙学者们针对胡范铸的发言提出疑问和见解。政治学系张振华认为,超语篇很像是文本分析,事件的分歧源于价值观的冲突,但是超语篇有可能帮助达成共识。政治系于晶认为,一个有立场的媒体实现超语篇有困难,她对官方把关下的媒体如何发表多元声音提出了质疑。传播学院杜志华谈到了黑泽明电影《罗生门》以及江泽明和克林顿讲话的启发。传播学院潘祥辉老师从专业角度出发,肯定了这篇新闻报道的勇气,同时提出试着以当事人的立场作价值判断。云南艺术学院侯云峰从自己的一次误机例子出发,讲到平台的重要性和社会不公事件的围观效应。复旦大学刘树才对危机事件之后的情感冲突感兴趣,追问如何避免出现下一个杨改兰。最后传播学院黄佶认为《环球时报》只是做了替罪羊,需要兼听则明。
两个小时的沙龙接近尾声,同学们都踊跃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老师交流,胡范铸也耐心一一做了解答,并最后强调,价值观是在反复对话中产生的,但是没有绝对正确的价值观。超语篇只是一种策略,权威媒体该考虑如何更有效地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