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我国高校内部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现状和效果的实证研究”课题组,在复旦大学举行了项目开题报告会。课题组邀请了复旦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颖、复旦大学质保中心负责人陈建新莅临指导。项目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童康副教授等师生参加。
童康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案。该课题主要调查和研究我国重点建设高校在教学督导工作环境、督导组织体系、督导队伍、督导规章制度、督导标准和督导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建设现状,评价我国高校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效果,并提出评价和改进教学督导实施效果的政策建议,期待以课题合作研究成果,反哺推动教学改革。根据课题组在上海地区的初步调研和预研究发现,在实践中,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主要处于自发和经验性的传承状态,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督导专业属性不明确,组织设置合法性或权威性不足、督导职责有交叉、督导内容方法缺乏创新等,教学督导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其实施效果有待改进。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并结合复旦大学教学督导制度建设的经验,就课题方案的优化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内容:第一,复旦大学教学督导注重导向功能,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管理,注重整个过程服务于教育教学,是保障教学质量不可替代的活动。第二,教学督导的内容主要包括督导人员常规听课工作,配合本科教学活动的规范教学大纲工作,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工作等多项内容。第三,复旦大学重视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有良好学习意识的督导队伍,他们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先进教育理念和高度责任感,同时也需要注重教授与讲师、行政教师与专业教师、退休教师与在职教师的合理配备。第四,教学督导要发挥反馈作用,为教师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同时,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提供建议。复旦大学的督导研讨和教师咨询平台为高校教学督导平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五,课题组加大不同层级院校和不同学科的教学督导制度的调研范围,利用先进的理论模型优化研究方法。诸多有价值的建议,引发了课题组更深入的思考,有助于后续研究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