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项目“情景记忆中时序效应的脑基础”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7-01-09浏览次数:22

  

1227日下午,由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郭思齐博士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情景记忆中时序效应的脑基础”开题沙龙在中北校区地理馆375举行。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惠敏教授、李先春副教授、王兆新副教授、库逸轩副教授,以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部分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开题沙龙。

首先,郭思齐博士提出国外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在情景记忆的编码/知觉阶段,大脑海马区域表征了时序信息。那么在提取阶段,时序信息是如何组织且被提取出来呢?围绕此研究问题,郭博士提出假设,在记忆提取阶段大脑楔前叶区域表征了时序信息,且时序信息的提取遵循层级结构。为验证此假设,郭博士采用一个全新的游戏研究范式,结合经颅磁刺激和磁共振扫描技术设计实验。被试在编码阶段(第一天)从第一人称视角出发,操纵游戏中的主人公进行探索、冒险和社会互动等游戏体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相似),从而获得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被试将完整的体验连续的7个章节,大约所需时间为100分钟。随后,游戏影片会被制成一帧帧图片作为实验材料,被试在提取阶段(第二天)需要在磁共振环境下判断两幅图片在玩游戏过程中的时间先后顺序(时序判断任务)。在时序判断任务之前被试的楔前叶区域(或中央顶点)会被经颅磁刺激连续刺激20分钟。实验共有三个被试内变量:(a)有/无场景变换(即事件边界,有场景变换指的是两帧图片分别来自游戏的两个相邻章节;无场景变换指的是两帧图片都来自游戏的同一个章节);(b)图片间的时距(即选取的两帧图片在游戏过程中的时间差,共60个水平);(c)经颅磁刺激区域(中央顶点或楔前叶)。一共有20名被试参与了该实验。

然后,郭博士采用表征相似性方法展示了初步的实验结果,发现在记忆提取阶段楔前叶表征了时距信息的空间模式,并且这种空间模式仅存在于无场景变换条件下。更重要的是,当经颅磁刺激抑制楔前叶的活动时,这种空间模式消失了,给楔前叶表征时距信息的因果推断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随后,郭博士演示了未来尝试分离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的思路,以及将当前范式推广到特殊病人群体和灵长类动物上的可能性。

最后,与会专家表示了对相关工作的高度肯定。围绕分离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的必要性,病人群体的参与性,以及新颖的数据分析方法和结果,与会专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本次沙龙进一步推动了项目的展开,拓展了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研究思路。沙龙结束时,郭博士对与会专家提出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