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科项目“中国制造业产品质量阶梯和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6-12-27浏览次数:4

  

122日,王林辉教授主持的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 “中国制造业产品质量阶梯和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沙龙在法商楼302举行。经管学部董直庆教授、陈体标副教授、曹维讲师,以及世界经济、产业经济学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活动。

首先,王林辉教授梳理了后发国家选择技术进步路径的文献研究思路,包括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技术引进与模仿创新模式”,和基于竞争优势理论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赶超模式”,分析了两种技术进步路径的利弊。过去30余年,中国通过技术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获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而创造了增长奇迹,但伴随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技术可供模仿的空间逐渐收窄,依赖引进及模仿显然难以维系高速经济增长对技术的需求。在后发优势持续弱化的条件下,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激励自主创新。而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路径转换背后隐藏的动力机制及其最优选择问题,相关研究较少。其次,王林辉教授分析了后发国家通过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实现技术进步,受与发达国家的相对技术水平和创新步长的影响,自主创新的步长越大,技术进步速度越快。而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上一期的相对技术水平对当期技术进步率的跨期作用存在正反两种效应:一方面,前期相对技术水平对当期技术进步产生反向影响,这在于技术外溢效应随技术差距缩小而减少,所能实现的模仿创新步长也逐渐减小,从而技术进步率减慢。另一方面,相对技术水平对技术进步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技术吸收障碍逐渐减弱,会提升模仿创新成功的概率。因而,技术进步率的变化取决于这两种作用的相对强弱。同时,并非提高创新步长就可以实现技术追赶,创新步长对技术进步往往表现出非线性门槛效应,只有识别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步长合意比值,才能实现技术进步路径的最优选择。

随后,陈体标副教授针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路径选择背后的逻辑进行了分析;董直庆教授提出技术进步路径选择模型中应考虑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的成本,以及技术获取的难易程度。曹维老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王林辉教授对与会专家的宝贵建议表示感谢。本次沙龙进一步推动了项目的展开,拓展了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了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