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流动儿童生态环境与城市融入:基于外群体歧视与拒绝敏感性”开题沙龙于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举行。沙龙由项目负责人崔丽娟教授主持,参加开题的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孟慧教授、姚琦副教授,外校学者万光圣、蒋玉芝等师生参加。
截止至2010年,全国流动儿童总数已达到3581万;在上海市,每10个儿童当中就有四个是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占常住儿童比例居全国首位。
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地出生的比例上升到了58%,大部分流动儿童长期生活在流入地,与父辈不同,他们更早地接触到了城市生活,流动时间久,乡土生活经验少,对融入城市的愿望更加迫切。然而受限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流动儿童面临着一方面与原流入地关系的断裂,另一方面家庭、学校、社区的生态环境不佳,城市生活融入受限的边缘化困境,产生了负面情绪多、歧视知觉高、心理易感性强和社会融入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儿童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解决他们的城市融入困境,将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而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影响到未来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格局。
本课题将微观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影响机制研究置于宏观的生态背景中,以外群体的歧视知觉与流动儿童的拒绝敏感性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期在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下,构建促进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生态体系。
本次开题,首先分享了社会心理学有关社会融入、社会认同等经典理论,并从这些经典理论出发,探讨在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下的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研究切入点;然后,分享并分析了采用问卷法进行的预研究数据,结合理论探讨和数据,制定接下来的正式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