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由哲学系杨海燕博士主持的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世纪以来中国都市电影的哲学意味研究”开题报告会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204室举行。浙江传媒大学戏文系潘汝副教授,我校传播学院聂欣如教授,哲学系郦全民教授和刘梁剑副教授参加了此次开题报告。
国外关于电影与哲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较为成熟、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与此相应,中国学界虽对电影与哲学的问题有所涉猎,但一方面具体规模较小且分散,另一方面电影与哲学的理论研究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即: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尤其是都市电影)在哲学上逐渐实现了从接受西方观念转向依托中国本土精神资源的嬗变过程。鉴于此,杨海燕博士指出其课题将从哲学的时空存在论、知与行的认识论、道德与正义的伦理学三个维度,深入探究新世纪中国都市电影的哲学理念“从西到中”的嬗变历程、基本特征和具体内涵。具体将从新世纪中国都市电影哲学意味的研究意义、嬗变过程、具体体现、形成根源以及观众审美接受五个角度展开研究,论证中国都市电影的哲学意味从“西方哲学”思维向“中国哲学”思维回归的嬗变历程,解读电影艺术与哲学思潮、社会文化相互促进的内在原因,还原其基本的哲理核心和美学特征,为都市电影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哲学维度,也为我国当下的电影创作避免过于娱乐化和庸俗化提供理论资源。
围绕杨海燕博士的报告,与会专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郦全民教授首先就课题名称中的“意味”二字提出疑问,其次以好莱坞电影为对比,谈及中国电影该如何学习将中国本土文化更好的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郦教授还提出“自然性”概念,极具生发性与解释力。刘梁剑副教授认为,“电影中的哲学”可能涉及不同的层次,包括电影自觉表达的哲学观念、电影在无意中折射的哲学观念等,进而主张,避免将电影仅作为纯客观式的研究对象,应当通过电影中对现代性困境的反思体现研究者的思想关怀。聂欣如教授认为,课题的三个研究维度几乎涵盖哲学的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内容广博,非一时的研究可以驾驭。为避免研究陷入泛泛而谈的危机,主张应缩小视角,选择一个维度重点切入,条分缕析,逐步深入。浙江传媒大学潘汝副教授首先肯定了课题结合电影与哲学的研究方向,同时结合自己近年来对伯格曼电影的研究体会,分享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潘教授强调应坚持从人本出发,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反复观看,琢磨体会,在参考一些影视理论基础上同时要消除其对自身的干扰,以便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与会专家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还就《大鱼海棠》、《唐山大地震》等具体电影展开风趣而有深度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