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016年度教育部一般项目“城市失范性休闲场所演化机制、社区影响和引导政策研究”开题沙龙在中上北路校区MBA中心一楼多功能厅举行。课题负责人罗佳琦博士介绍了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经济与管理学报杨勇教授、邱扶东副教授、王晓云副教授、孙晓东副教授、吴杨博士等师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罗佳琦博士首先汇报了失范性休闲作为城市社会学、旅游学的新兴研究领域,目前国外研究的进展,和国内研究的不足,她认为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场所特征研究、场所形成过程研究和影响机制研究等方面。而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向应为:关注点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到精神空间,关注空间中的人本因素,重视基于中国国情的失范休闲场所的探讨。
罗佳琦进一步谈到,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城市中下层居民的休闲需求被压制,这将会成为社会矛盾的隐患;而失范性休闲场所正是他们被压制休闲需求释放的场所。可见,未来中国本土需要补充对于封闭性的以及作为特殊人群休闲载体的失范性场所的研究。中、微观的失范性休闲空间研究是中国语境下亟待加强的领域。结合目前中国社会转型下价值观念的多元与变化,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年轻一代更加追求“自我”,城乡二元结构解体中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迫切需要借鉴相关方法和理论来研究本土特殊的失范性休闲场所中的种种现象,并尝试与国际对话。
深化本项目的研究,将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特定场所进行“社会-空间”建构的分析,展示场所形成机理与过程。在影响机制方面,应该建立相关分析评价模型,引入定量。
随后,杨勇教授认为,失范性行为和旅游、休闲结合,具有创新性,上海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应结合国外的理论,深入从心理层面挖掘内涵。孙晓东博士,就失范性休闲调研难度较大、获得数据难提出建议,他提议先从供给方入手,可以找寻愿意接受深度访谈的经营者,开启研究的第一步。邱扶东副教授提到,可以结合社会学的理论,建议可以进一步从涂尔干的失范量表进行演化,将研究落到实处。吴杨博士提出,这一选题,应该特别关注青少年和弱势群体,尤其需要将研究政策建议落到与防范为主的实操性层面。众多研究生也就研究涉及的社会学、心理学和地理学理论,提出了相关问题。
最后,课题负责人罗佳琦感谢与会嘉宾的宝贵意见,表示课题组将结合专家学者的建议,进一步调整研究框架,聚焦研究重点,理顺研究的内在逻辑。今后将继续以沙龙的形式征求专家意见,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