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项目“中国现代哲学话语创建机制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6-12-01浏览次数:6

  

1111日下午,上海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中国现代哲学话语创建机制研究”开题沙龙在哲学系会议室举行,沙龙由哲学系刘梁剑副教授主持并报告。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余治平,我校哲学系陈乔见副教授、牛文君副教授、苟东锋助理教授,丞宝(上海)实业有限公司朱明女士等师生参加了此次开题报告。

如何创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这既是中国哲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当前中国形势与世界形势对中国哲学提出的迫切希望。刘梁剑副教授指出本课题旨在考察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在中西思想交流激荡、现实世界发生天翻地覆之变化的情形下进行话语创建的探索,梳理总结其经验教训,探寻内在机制,力争为当前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历史经验总结与理论参考;进而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进行了说明。本课题考察中国现代哲学话语的创建机制,拟从时代背景、西方典籍汉译与哲学话语创建、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与哲学话语创建、现代汉语哲学经典文本的书写与哲学话语创建、生活世界与哲学话语创新等方面展开研究。本课题重点在于揭示翻译与跨语际交流中的思想生成、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学术话语与日常话语、生活世界与经典世界、“译”“述”与“作”“为”等等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近现代哲学家的话语创建实践鲜明地呈现了翻译与跨语际交流中的思想生成,中西思想及生活世界之间的互动又生成了一大批具有生发性的哲学话语,而我们可以有效实现中国思想传统话语的创造性转化。本课题拟采取一种全球-地方视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力图体现人类“新轴心时代”的理念与“全球-地方性”视角和研究贯彻并深化“汉语言哲学”的进路。

在刘梁剑副教授报告之后,在场师生各自发表了意见。余治平教授认为,本课题意味着中国哲学主体性的自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建议从学术史、在问题和方法、社会历史等展开研究。牛文君副教授认为,政治对学术话语系统的影响需要考虑前苏联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还要关注,西方哲学翻译所带来的误解和当代中国哲学如何去说理的问题。苟东锋博士从如何形成中国哲学的言说体系、中国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创建话语体系的历史经验、引入定量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陈乔见副教授则认为,除了考察现代哲学家的哲学话语创建之外,还可以再进一步,自己尝试创建哲学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