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基于文化符号学的道教真形图研究”开题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6-11-22浏览次数:14

  

1031日下午,国家社科项目“基于文化符号学的道教真形图研究”开题沙龙在文史楼2016室举行。我校哲学系宋锡同、朱晶、郁锋等师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课题负责人蔡林波首先就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整体框架及相关研究方法,作了详细介绍。本课题的目标是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来对道教真形图进行系统的解读:一方面是揭示符号所内涵的宗教思想,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探讨真形图在道教中的认知机制以及文化生成机制,进而探讨文化的功能。课题的整体架构,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的考察。包括道教真形图本身的历史渊源,以及它本身(包括形态)发展的过程。这与先秦到两汉墓葬器物中大量的符号有关系。目前,课题负责人已经与考古学界同行合作,试图发掘相关有价值的材料。第二部分,是对道教真形图的符号学与文化学解读。首先是如何定义“真形图”的问题,真形其实是形的本体存在概念,可以把它称之为形上之形,这个形是本体上的形。其次是关于道教真形图符号的结构问题,这个比较复杂。大致包括这么几个要素:形、色;气、势;符、图。最后是关于道教真形图的认知机制与思维方式问题。真形图的书写和认知机制,包括随形取象,拟纵趋向、玄览存思。它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仪式化的认知思维。但仪式化的认知思维是什么,目前无法很通透地讲清楚,这个也是需着重解决的工作。初步的观点,就是指它是融合主客体的整体性、本体性与象形性的认识思维。真形图非常典型地表达着中国人象形思维的生成方式;但它还有一种本体性思维和形上认知方式内涵其中。第三部分,是考察真形图的文化生成机制及其功能。真形图中的文化符号构成的集合其实是文化符号的一个结构或者一部分。这种结构就是中国象形文化的生成结构。从功能上来讲,它是一种开放的文化生成机制。也就是说,真形图符号本身的书写和创作是生成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机制。总体来看,道教真形图与中国传统诸文化形态的逻辑关系,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在与外在、生成与被生成的关系。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的研究价值,认为该项目研究颇具学术创新意义:利用理论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道教真形图作深层次的文化符号学解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理解道教的思想和宗教特质,以及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生成机制的认识。与此同时,参会专家也对课题研究思路和具体方法,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朱晶副教授认为,课题涉及到的现代科技等术语,有过于生硬之嫌。另外,道教真形图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可能是一种共同的机制和思维,而不存在谁影响谁的问题。宋锡同副教授提出,站在道教的角度,形和义之间关系非常重要,这是课题可以进一步挖掘的东西。例如,中国人看星星,本来星星没有关系,东方七宿连在一起像一条龙,再起个名字,弄几个代表人,在弄几个主星,象征性的意义也就出来了。郁锋认为,这个研究我觉得很有意义的地方是既是一种内在化的研究,作为宗教哲学和宗教人类学本身的一种考察,同时也是一种对比的研究。我们传统上认为,图形里面是没有东西的。而我们概念的和抽象的是从理论里面出来的。但是现在的研究越来越发现,这种看法本身是有问题的。虽然理念的东西是从图形中出来的,但是图形里仍然含有理论的东西。但建议课题研究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东西,不要过多用现代的或西方的理论视角来解读和诠释它。

课题负责人回应了与会专家提出的相关问题和建议,认为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本课题研究具有宝贵参考价值,表示将进一步修正和改进本课题的写作架构、研究思路以及方法,并深化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诠释。最后,课题负责人还回答了参会的硕、博士生提出的问题。本次沙龙讨论热烈,气氛活跃,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