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日语听解能力习得机制研究”开题沙龙在中北校区理科大楼A204举行。上海外国语大学许慈惠教授、毛文伟教授、东华大学徐曙教授、复旦大学刘佳琦副教授、项目组成员上海海事大学张超副教授以及日语系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课题负责人尹松首先就课题的研究内容做了介绍。语言有口头和文字两种载体,所有的语言活动都基于这两种载体的输入与输入进行。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口头语言是语言活动的核心所在,语言习得离不开口头语言的输入。理解二语口头语言输入并能准确加工这些输入,是促进二语习得的关键。这种能准确理解正确加工语音信息的能力被称为听解能力。然而在二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解又被认为是最难提高的一个技能。这是因为听解的一过性特点即音声转瞬即逝,听者必须要在瞬间内完成音、形、意的解码、意思的构建,否则将导致听解失败。课题立足Anderson “感知处理、解析、运用”英语听解三阶段模式,以语音感知、单词的音-形-意解码、文本内容的构建策略这三个认知因素为突破口,在“双向听解”和“单向听解”的实验条件下解析日语专业大学生的听解能力习得机制,为研发适合中国学习者的可提高听解能力的教学方法提供实证依据。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的研究意义,认为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反馈于课堂,不仅适用于大学的日语专业,为教学改革提供可操作性的课程设计,亦可为非日语专业听解教学改革带来新视角,因为听解是有关人类认知的普遍问题。
与会专家同时也对课题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许慈惠教授与毛文伟教授建议课题最后再增加一项对策研究,认为通过课题的实证研究,将大脑内不可视的听解过程可视化,这将极具说服力地帮助听力课教师改变现有教学方法,助力教学改革。徐曙教授对课题调查对象的选择、纵向研究时间节点的把握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刘佳琦副教授则从自身语音学专业背景出发,对项目的语音感知研究提出了宝贵意见。
课题负责人将在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完善研究内容,重审实验设计,力争使研究假设、操作步骤、测量指标、抽样方式、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更加科学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