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空间实践及公共住房的可及性研究”开题沙龙在中北校区地理馆301会议室举行。论证会由社会发展学院赵晔琴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熊易寒副教授、我校法学院凌维慈副教授、社会发展学院李丽梅副教授、卢俊秀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孙哲博士后、华东师大城市发展研究院、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张海娜,以及社会学系数十位研究生参与了此次开题论证会。
赵晔琴副教授首先就项目课题做了相关阐述。她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常住化”趋势及其引发的居住困境现实、居住空间结构研究对空间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作用,以及农民工的居住研究对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三方面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随后,赵晔琴副教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她指出,国外的移民议题研究始于20世纪早期芝加哥学派,之后经历了研究视角的转向:从理论范式和概念模型的宏观建构向经验研究和公共政策分析。而我国目前的研究缺乏学科交叉视角和理论层面的解释,只关注宏观或微观层面的研究,对中观层面的探讨相对缺乏。基于此赵晔琴副教授提出了本研究的三个重点:居住实践、空间和公共住房,并通过翔实丰富的数据和资料做了具体阐述。
赵晔琴副教授的报告结束后,在座的嘉宾做了相关探讨。卢俊秀博士首先从个人经验出发,指出外来人口在城市除了小聚居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散居在城市社区中。例如雇主给员工在小区里租房的情况。这也是居住实践的一种,不能被忽视。熊易寒副教授提出了国外研究部分中“族群”视角与我国现实的相关性问题,建议可以补充一些housing class的文献。李丽梅副教授肯定了国家层面大数据对本课题的意义,但也对如何获得相关数据表达了质疑。凌维慈副教授提出了从人口变化角度考虑未来居住空间形态的变化对研究的影响。孙哲博士后从空间社会学的类型化视角提出了探讨以上海为中心的人口排斥与周边小城市的关系问题。博士生张海娜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整个开题论证会气氛活跃,大家各抒己见。
最后,赵晔琴副教授总结了各位学者的观点并向各位嘉宾致谢。同时,也表示下一阶段将依据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项目可以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