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以“东亚文学场——以殖民地文学作为方法”为主题的丽娃学术沙龙暨伪满洲国研究学术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举行。参与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的同学有维多利亚大学语文学院博士LehylaHeward,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陈实、谢朝坤、李丽、李莹和硕士生何清、朱冯芳、孙瑛琦,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的硕士生杨膳荫。沙龙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晓丽教授、汤拥华教授、缪晶晶老师和上海商学院的李冉老师进行点评。
LehylaHeward博士讲述了她正在考证的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朝鲜文学实践中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绘制特定历史时期与地域的文学图景。陈实在对伪满洲国时期的“童话”(传说、寓言、神仙故事、神话等形式)进行了大量而扎实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后,认为童话被殖民者当作塑造“未来国民”的工具,因而在伪满洲国时期形成了一种将虚假宣传植入童话的文体——“植入式童话”。对伪满洲国时空下童话创作的研究,能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何为伪满洲国官方的特殊“童话”,更直观地探索殖民者教育青少年儿童、鼓动民众的战争修辞,更全面地观察作为“献纳文体”的童话及殖民地童话作家的处境。谢朝坤的研究对象为伪满洲国时期的著名作家爵青,通过对这位身份游移不定、创作风格多变的作家研究,进而扩展到同时期国外的其他作家,思考此类作家的存在对构建与加强民族主体性的启发。李冉老师对三位的讲述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李丽对作家穆儒丐的生平、主要作品进行梳理,介绍了穆儒丐的研究综述,以探索作家如何在此种文化生态内展开对特定时代的观察,如何在文学中编织自己的“感觉结构”,以及作家个人的叙述与主流权力话语之间的关系。李莹提出了对殖民城市青岛进行研究的初步构想,在殖民城市文学与文化研究史的框架中探索其独特性。硕士生朱冯芳、何清、孙瑛琦分别讲述了对作家苏青、梅娘和但娣研究的思路和计划,视角新颖,内容完整而充实。杨膳荫同学则表示对殖民文学的接触为她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视野。缪晶晶老师对这些同学的发言表示鼓励和肯定。
最后,刘晓丽教授和汤拥华教授对大家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