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基于虚拟现实的实验研究对实验哲学的超越”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6-09-02浏览次数:5

  

78日下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虚拟现实的实验研究对实验哲学的超越”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学院人文学术沙龙举行。课题组成员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张鑫毅、陈海,分别做了题为“精神病态能进行真正的道德判断吗?”和“道德情感理论是如何解释道德直觉的”的学术报告。项目负责人哲学系颜青山教授主持本次沙龙,上海交通大学陈嘉明教授、李主斌讲师、上海大学刘小涛副教授、东华大学何朝安副教授、谭力扬讲师、我校郁锋讲师参加了本次沙龙。

张鑫毅在报告中指出,判断论和动机论对精神病态的反社会行为提出了不同解释,前者认为精神病态缺乏道德判断能力,后者认为精神病态只是缺乏道德动机。要确定哪种解释更可信,必须考察和分析相关的经验研究。这两种理论主张的对立主要表现为情感主义和反情感主义之间的论争。根据最新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的研究所提供的结果,反情感主义假说是不可信的,精神病态不能进行真正的道德判断,我们应该支持判断论。针对张鑫毅的报告,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讨论十分热烈。报告人对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如何界定精神病态”、“道德和习俗的区分”、“相关实验的抽样合理性”、“实验结果与我们的常识之间的差距”、“实验哲学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

陈海在报告中指出,伦理直觉主义者认为我们的道德直觉能为道德知识提供非推论性的辩护。该项研究试图从非认知主义的角度,来为道德直觉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供论证,以此来说明伦理直觉主义的合理性。报告讨论的代表性理论包括休谟式道德直觉理论、道德判断的双系统理论、情操理性主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考察,我们可以认为,道德直觉是包含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两方面的因素都保证了道德直觉的可靠性,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理性因素。与会专家提出了“论证结构”、“道德直觉与伦理直觉主义的区别”、“直觉概念是否冗余”、“直觉与快速反应的区别”、“折中性理论的优劣”等问题,报告人也一一作了回应和探讨。

最后,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此次沙龙讨论帮助大家澄清了不少问题,也推进了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