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红娟副教授主持的“《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研究”中期沙龙在我校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204召开。与会专家有上海社科院程伟礼教授、我校宋进教授、唐莲英教授和宋宏副教授,参与沙龙的学生和老师来自多个专业和方向,令此次沙龙的受众面更加丰富。
陈红娟老师以“《共产党宣言》汉译本梳理及概念考证”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讲解了课题基本情况、取得进展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之后,与会专家分别进行了分析和点评,提出了有效意见。
程伟礼教授首先从历史学角度指出,做思想史研究可以将视野放大,站在历史发展过程的格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当前学科发展。如果能够克服当前微观研究存在的诸多困难,其研究意义是巨大的。此外,程教授也指出,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发生、传播、解释和接受。其中接受过程研究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非常突出以及值得研究的一个部分,学者们可以从现有的译本来研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挖掘新资源。
宋进教授主要谈及两个观点。第一,在文本分析研究中运用诠释学研究方法非常重要。他认为学者在研究《共产党宣言》汉译本时,可以借鉴诠释学认识框架,开拓新视角。第二,话语中国化实则上也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一部分。他认为带着研究问题展开研究考证是非常有益于课题探讨的。比如国外话语如何翻译?如何传播?在译介过程中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相结合?如何将《宣言》与同时代传入国内的文本进行比较研究?都是有待深入的。
唐莲英教授认为,在不同时期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知识分子应该是先理解再传播。第一,建议按文本、理解、传播的层次进行展开。第二,在不同背景和阶段时,不同的群体对《宣言》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今天学界对《宣言》的理解与之前也略有不同,今后学界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学者们在研究时应进一步深化。
宋宏副教授点评了一些概念,比如:“话语”、“中国化”、“大众化”怎样可以阐释清晰。另外,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乡村教师群体对于将马克思主义从城市传播到乡村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类似的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也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
此次学术沙龙有助于我校师生了解《共产党宣言》汉译本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整体研究的发展过程以及现状热点,报告内容极具启发性,引起了在场师生们的热烈讨论。会后,大家结合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和疑问,与各位专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