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邵雍先天易学流传问题研究”学术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举行。本次沙龙活动由项目负责人哲学系宋锡同副教授主持。哲学系张晓林教授、郝旭东副教授与本系部分相关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参与了此次沙龙。
这是该项目立项以来的第四次学术沙龙,项目主持人围绕近期研究的重点——元明时代邵雍先天易学流传相关问题进行报告,并就其中部分问题同与会者展开探讨。主持人指出,元明时代是邵雍先天易学继两宋以来的第二个发展关键时期,此前邵雍先天易学在建构中汲取了道教医学中的思想资源并进行儒学转化,而在元明时期尤其是宋元之际,部分道教中人则对邵雍易学进行道教化阐释,从而使邵雍先天易学的流传中出现了一种微妙的转折。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此前对邵雍先天易学的推阐还是在儒学内部的一种发展方式,而元代以来则出现了道教化的此种阐释倾向,尤以俞琰、雷思齐等道教中人为最。他们或延续宋代张行成的数学理路、或以道教《参同契》中的象数模式为工具,对道教修真炼养进行理论探索与诠释,其核心都是尝试用先天易学模式来诠释人体自身结构,论证天人合一、修仙炼养的可能与方法。正是元初开始的这种道教化诠释先天易学,使此后的先天易学流传带上来明显的道教色彩,而明末清初的以黄宗羲、王夫之等大儒对邵雍先天易学及其内在思想的批判,实则混淆了邵雍先天易学思想本身和被道教化的诠释思想,这个问题甚至一度延续到现时代的道教研究领域的专家与学者,致使邵雍以先天易学建构新儒学的努力与成果在某种程度上隐而不显。
围绕本次沙龙主题,与会者对邵雍先天易学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展开探讨,并就下一步的研究作了探讨与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