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项目“具身视野中的具身性研究”沙龙举行

发布时间:2016-06-21浏览次数:4

  

526号下午,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具身视野中的具身性研究”在闵行校区哲学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举行。课题负责人、哲学系教师何静主持了开题论证会。本次开题报告邀请了哲学系蔡蓁副教授、牛文君副教授、郁锋博士、魏宇、高晔等参加。

首先,何静老师从问题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前期工作和预期成果等五个方面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汇报。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关注我们对自我和他人的判断、理解和评价。社会认知 (social cognition)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主体通过对他人行为、表情、情绪等方面的认知,从而对他人特定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系列过程。这种能力从何而来?是何种认知机制使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产生共情、信任等?这既是与“他心问题”这一传统哲学问题相关的疑问,也是当代认知科学的前沿研究方向。继RussellRyleWittgensteinFodor等一脉分析哲学家的讨论之后,目前最为流行的两种社会认知理论是理论论与模拟论。学术界似乎已经达成了一种广泛的共识:一种令人满意的对社会认知的阐释,只能在理论论、模拟论或两者的混合物之间做出选择。除此之外,别无他选。然而,近年来,这一正统学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西方哲学界出现了一种以现象学作为哲学基础的具身(embodied)认知哲学思潮。它主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不可分离。随着哲学家与认知科学家知识联姻和合作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认知研究出现了一条新的进路。这一新的研究进路将社会认知过程视为一种基于具体情境的意义建构活动,主张通过基于行动的主体间的交互来建构和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形成了以ZahaviGallagherHutto等为代表的“具身社会认知”研究范式。它一方面积极吸纳现象学传统中有关社会认知本质的敏锐洞见;另一方面大量借鉴近20年来认知科学关于模仿、共情、情绪传染等的实证研究成果,减少了社会认知研究中的思辨成分,而且从实体建构层面拓展了对社会认知的理解。

本课题的前期研究主要关注具身认知哲学关注根本性问题:什么是行动者?什么是自治?认知者为什么关注周围世界,以及从何种程度上说世界对认知者来说有意义的?作为一种非还原性的自然主义哲学主张,具身认知观认为人类的生命与认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因为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人类“具有组织的特征,才使人从本质上成为实用意义上的认知者”。而这种“有组织的特征”的核心就在于生命系统所具有的构成性、交互性自治能力。所谓自治,就是指人类能够自我生产、自我维系和自我区分的能力。因此,人类的生命系统就仿佛一张由动力过程(如新陈代谢的、免疫的、神经的和知觉-运动的过程)编织起来的网,它通过在环境中自给自足、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将自身区别于环境并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一个自治系统就是人类在不确定的条件中,积极地形成并维系自我身份的复杂过程的集合。除了知觉-运动和神经动力学的自治形式以外,构成性和交互性的特征也会从自我身份形成过程的不同层面涌现出来。

具身认知哲学家(如,Varela, Thompson等)认为,正是这种自治能力使得生命系统成为认知者。这种观点抛弃了那种认为认知者是被动地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回应并满足自身内部需要的传统认知观;而将有机体看作是世界活动的核心——他们积极地实现自身目标并对环境做出回应。由此,新的身份涌现出来了,并且这个涌现过程能够与来自环境的限制和调节在基础水平中进行耦合。行动及其结果不断地影响基础过程并对自治体进行调节,从而最终从总体上对自治体的意向、目标、规则和意义进行调节。因而,对于认知者来说,有意义的世界不是“所予”的,而总体上说,是具身的自治活动“塑造”出来的。

但是,对于具身认知的哲学观而言,身体又不仅仅是自治的或生理的结构和知觉运动的系统。它是一张由不同但又密不可分的各种自我身份(包括有机体的、认知的和社会的)编织起来的、不确定的网,每种自我身份根据自身的变量与世界进行交互。这使得认知“从本质上来说是具身的”。另外,作为具身方法论另一个主要部分——体验,也不是一种认识的现象(按照认知主义的观点),而从本质上说是与生命交织在一起并使有意义的世界成为了可能。它不是需要被解释的信息集合,而是现象学与科学对话中的主要力量,并由此使得两者之间不间断的实用主义循环和互惠共赢成为可能。

正是在此意义上,认知就是意义的建构:一个认知者为了延续自身的自治身份,对自身的状态以及与世界的交互过程进行自适性调节。换言之,意义建构关注行动和交互的过程,并且这种关注直接来源于不确定环境中意义建构者的自组织。与功能主义的进路不同,具身认知提供的是一种动态的认知定义——有机体将一张意义之网投射到了自身所处的世界之上。这个过程对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耦合进行了调节,并对自给自足的自我身份进行了维系。而这,也决定了有机体看待世界的视角不可能是绝对客观和中立的。与世界进行交互,对认知者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认知或者说意义建构就是在有机体在与世界进行交互的过程的中构建和理解意义。意义建构是一个“根植于生物性有机体的、关系型过程”。

出席课题论证的学者充分肯定了课题前期研究的成果,并展开热烈讨论。与会者还就课题论证的主要框架和基本内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本课题以问题为导向,以当代哲学理论的发展和转向为方法论起点,采用哲学思辨与最新科学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考察社会认知在不同哲学版本中的理论难题和现实出路;并且从生物-世界整合的视角,构建具身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和实现模型。通过此次沙龙,课题组将结合各位同行的宝贵建议,确定具体的研究计划,细化框架和适当调整研究方法,为后期的研究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