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下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间信仰研究”学术沙龙在人文学术沙龙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神圣作为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学术沙龙由项目首席专家、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暨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主持,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和民俗学研究所的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
李向平教授首先指出,“神圣关系”与“神圣构成”是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概念,也是宗教和信仰的基本问题。与西方社会不同,在东方社会,宗教无法完全包括宗教问题,因此通过对“神圣”概念的讨论,能够跳出其一般局限性,使讨论的范畴得以包含宗教并且超越宗教。李向平教授梳理了学术史上重要的有关“神圣”概念的相关观点,并依次介绍了奥托、伊利亚德、彼得·伯格有关神圣概念的论述。李教授指出,奥托将神圣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其关键问题是从神秘到神圣的过程。类似于韦伯的命题,讨论神圣在社会中如何建构。伊利亚德有关神圣的论述是一种“显圣论”,他认为理性和非理性、神圣和世俗并非二元对立。李向平教授结合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的既有成果,提出了“人本信仰”、“神本信仰”、“神由人造、人可神化”的信仰类型特征。彼得·伯格有关神圣的论述则是讨论超自然与神圣关系的问题,他将神圣划分为社会层面和宗教层面,前者为非超自然的神圣,后者则是超自然的神圣。
李向平教授接下来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出发,基于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原著论述,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有关神圣的相关讨论。李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的起源既源于自然崇拜,也有社会崇拜的层面。有关社会崇拜的讨论不太为人所提及,却不可忽略。神圣的构成能够成为超越崇拜核心和宗教形式的核心问题。因此,回到原著进行研读,通过学术沙龙等形式进行分享和讨论,既是学习探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有效方式,更是师生之间彼此教学相长、共同促进的重要途径。
此次学术沙龙预留了充分的“双向互动”时间。在场学生分别从“距离与神圣感”、“神圣的维系与再生产”、“田野调查初涉”、“大夏杯研究计划”等方面提出问题,李向平教授分别予以了细致的回应。